×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收藏资讯资讯 >> 泡茶有道,阐述紫砂壶九大好处与鉴别方法
泡茶有道,阐述紫砂壶九大好处与鉴别方法
来源:网络  时间: 2015/1/17 15:24:14


   紫砂是一种天然陶土,富含铁、钙、钠、钾、锌等元素,可碱化水质,提高人体免疫力。紫砂壶是砂泥制造的,所具备的这些天然的良好性能在制陶业中也是罕见的。


   用紫砂壶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而且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下九大点紫砂壶泡茶的好处阐述。


   1、用紫砂壶泡茶,《长物志》说紫砂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2、用紫砂壶泡茶,冷热急变性好,既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


   3、用紫砂壶泡茶,传热慢,而且保温,若使用提携无烫手之感。


   4、紫砂壶独特的透气性能,用紫砂壶泡茶,透气性能好,用用紫砂壶泡茶不易变味,而且隔夜茶也不会馊。


   5、紫砂杯泡茶味香色浓,绝不会有煮锅水的味道,这是其它任何茶具都无法相比的,而且即使是酷暑亦可保持数日不变味。


   6、紫砂杯使用场合比壶更多,家居、办公室都好用。


   7、长期使用紫砂壶泡茶,紫砂壶不仅不会出现磨损和划痕,相反会因为吸收了茶汤中的茶油而变得光润似玉,让人爱不释手。


   8、紫砂泥中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


   9、紫砂壶实用大方,造型典雅,融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若配以名人字画、雕刻等多种装饰工艺,高雅可爱,堪称一绝,是实用收藏、馈赠亲朋好友、会议留念的珍品!



   市场上的紫砂壶林林总总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众多紫砂壶中如何挑选到一把好壶,岂只是紫砂新生的难题,对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样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作为收藏之用,那么鉴别紫砂壶需要注意哪些呢?


   鉴定壶的真伪,除了要从壶的款识上鉴别,还得从壶的造型风格、制作标准、泥料的特征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辨。


   形:指紫砂壶的形状款式。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它汇集了历代名家们的智慧和结晶。紫砂壶的形体现出制壶者的思想和文化底蕴,审美观念,是一种艺术的意境。一般来说,壶的嘴、盖、把、身、流等各个部位都应比例协调,百看不厌。


   款:鉴赏紫砂壶款有两层意义: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二是鉴赏镌刻诗词的书画及印款。壶款不但能够体现紫砂壶的流派和风格,还是鉴定壶的价值的重要依据;一把好紫砂壶,壶身上的诗、词、书、画都能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


  泥:紫砂壶的好坏和用泥的品质、品种都有很大关系。紫砂泥细分品种有很多,差别也很大,很多名家制壶的泥料在市面上是很难见的,名家用的泥料都是经过自己特殊加工而成,有些甚至是祖传留下的独门泥料,所制的紫砂壶都有独特的质感。


   功:指两个方面,一是制壶者的功力,二是紫砂壶的实用功能。前面说过鉴别紫砂壶的好坏决不能仅注重造型之美,而忽视功能为用之美。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在制作的过程中表达不出紫砂壶独有的特性,所制的壶甚至能败坏一壶好茶,成为中看不中用,这样的壶为行家里手所不能接受,形再美也算不上是一把好壶。



   紫砂茶壶的颐养,俗称养壶,目的在于使壶能更好地蕴香育味,进而使紫砂壶能焕发浑朴的光泽和油润的手感。养壶的办法有很多,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当心运用,坚持壶的完好。除此之外,需求做到以下事项: 


   1.新壶的颐养:新壶运用前,用干净无异味的锅盛上清水,再抓一把茶叶,连同紫砂壶放入锅中煮,沸后,继续用文火煮上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要留意锅中茶汤容量不得低于壶面,以防茶壶烧裂。或者等茶汤煮沸后,将新壶放在茶汤中浸泡2个小时,然后取出茶壶,让其在枯燥,通风,而又无异味的中央自然阴干。用这种办法养壶,不只可除去壶中的土味,而且有利于壶的滋养。 


   2.旧壶的颐养:旧壶在泡茶前,先用沸水烫一下;饮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坚持壶的清洁。 另外,对新壶或旧壶来说,都应经常清洁壶面,并常用手或柔软的不料擦拭,这样有利于焕发紫砂泥质的滋养润滑,使手感变得更好。而且久而久之,会使品茶者和壶之间,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平添品茗的无限情味。


   养一把好壶不但能有成就感,让你对紫砂印象更深刻,同时让你有高尚情操,更有气质,紫砂壶不单单是收藏品、生活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品,细细品味紫砂,你会从中学感受到更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