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绘画语言的拓展一直是中国艺术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希望在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的艺术家无不在这方面进行探索。1980年代我们开始运用“水墨”这一概念,就已经明确地、有意识地试图将这一类实践与传统的“国画”加以区别,并与当时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加以链接。
近几十年来,许多艺术家在更为宽疏的当代语境中自如地运用水墨性话语展露各自的感观世界,描述各自的人文景观,表达对生活和生命的关注,揭示对精神世界的求索。陆春涛即是近来在水墨绘画语言的拓展中卓有成就的一位。
2015年3月7日,陆春涛首次美国个展“卧游——陆春涛水墨艺术”将在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视觉艺术中心揭开帷幕。作为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2015年度“篇章”系列展的揭幕展,此次展览力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沈揆一教授担任策展人,为大家呈现了艺术家陆春涛的精彩水墨作品近三十幅,包括“荷塘”系列的经典之作,艺术家在自制手工纸上的探索之作及在旧金山旅行期间的特别新作。
“卧游”,最早出现在魏晋六朝时期。古时因交通工具简陋,人们难以到远处游玩,但又想体悟到山水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人雅士就找到了通过欣赏山水画来体悟山水的方式。宗炳《画山水序》中即有“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春涛的“荷塘”即创造了这一精神遨游的场域空间。
“卧游”作为中国水墨艺术史上古已有之的命题,描述的是以欣赏山水画来体悟山水的游览方式,而这种意境的获得则深深植根于艺术家虚怀若谷的胸怀。陆春涛正是以心观万象,在方寸间、通过笔墨创造了一个可以“卧以游之”的无限精神场域,将观者带入到新的审美意境中。对于这一点,沈揆一教授如是说:“春涛似乎在其中找到了片刻的安宁,摆脱和忘却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在梦幻的世界里自在地遨游。……春涛的荷塘即创造了这一精神遨游的场域空间。这种恍如信仰般的梦幻世界或许正是他思想、创作和情感的源泉,从中我们似乎也能体察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寂寞和渴望。”
在艺术表现上,陆春涛对于“荷”的理解并不局限于传统文人画的命题,而是避开对荷花枝叶具体形象的描划,结合当代抽象性的描绘方法创造了一个更富有意境和张力的场域——荷塘,这个让观者游走在现实与秘境之间的诗意空间。不仅如此,在春涛的艺术创作中我们还可以窥到对于当代社会和生活联系之间的隐喻。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使得我们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态更使高洁成了奢侈的精神追求。而艺术家正是将个人对现实的思考反映在作品中,以“澄怀观道”之心带动观者在作品面前“卧以游之”。
本次展览适逢中华文化基金会(CCF)成立50周年、上海与旧金山缔结姐妹城市35周年,所以无论是作品传统与当代兼容并蓄的多元面貌,亦或是策展人和艺术家均来自上海的机缘,都与周年庆相得益彰,增添了庆祝之意。作为中华文化基金会继1989年吴冠中个展、1998年李华生个展后推出的第三个华人艺术家个展“卧游——陆春涛水墨艺术”,值得大家期待。
艺术的发展轨迹也就像我们在坐标上的移动,任何时间都离不开纵向和横向的定位。但我们的艺术发展在很长时间里它应有和可能的横向比较被屏蔽,纵向的追溯又遭扭曲或阻隔,所以“水墨”的提出一开始就面对和承担着双向的指代、挑战和压力,但它基本上还是在自20世纪上半期就已开始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民族性”与“世界性”等简单二元对立的框架和自身的语言体系内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