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纪事资讯 >> “沙漠之舟” 骆驼以千年的负载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
“沙漠之舟” 骆驼以千年的负载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
来源:网络  时间: 2015/2/28 10:57:17


   骆驼是一种有灵性和情感的动物,在戈壁滩上顺着驼印就一定能找到水。在长期自 然选择中骆驼与特定生态环境形成了默契的共生法则,它们对草场践踏性极小,能与荒漠草场和谐共生。“骆驼刺”是骆驼的食物,而生长骆驼刺的地方地下水水质一般较好。 灌木丛籽经骆驼肠胃消化随粪便散落沙漠,其籽经雨水灌溉发芽生根。经骆驼消化的沙漠植物耐干旱、耐盐碱、抵御风沙。有的植物只有骆驼将其顶部吃掉,它才会横向生长,渐成植被。


   中世纪的中国具有超强的综合国力和丰富的物产,吸引了无数胡商千里迢迢来到中原。“沙漠之舟” 骆驼,以其默默无声的千年负载,成为“丝绸之路”当之无愧的象征。胡商以这种特殊的运载工具,背负宝石、香料、玛瑙而来,又满载丝绸、瓷器、茶叶而归,异域的礼俗、宗教和文化也随之纷至沓来,胡风礼俗、胡乐歌舞成为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他们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作出了特殊贡献,并播下了友谊火种。唐代强盛,于西域各地置都护府,使汉代开拓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骑驼陶俑塑造了盛唐时西域康国人东来中夏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在我国经商之暇,戏猴、骑驼漫游情趣。


   在唐代,骆驼已成为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满载着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铁器、纸张、金银器等物品的驼队,通过中亚和西方的沙漠出口到亚洲国家。 而中亚和西亚的特产香料、珠宝、毛织物等物运来中原,如今在我国新疆、西安等地发现的波斯银币、阿拉伯金币等。在中亚撒马尔罕发现的唐代铜镜、铜钱、丝织品、三彩器等,成为见证了中国对外交往历史。 在当时人员的往来也很频繁,我国不少手工业工匠侨居西亚,传去造纸技术、丝织技术等。而许多波斯、阿拉伯商人工匠,张来到陆地和海上,广州,一个长期的非居民在其他地方, 在长安有波斯人经营的邸店、珠宝店,也有中亚各国商人开办的胡食店、酒店等。当时的国都长安就是外国商人在我国最集中的城市。


   唐开元年间三彩胡人骑驼俑 


   双峰骆驼站立在菱形托板上,昂首引颈,作嘶鸣状,四腿肌肉起伏,如有弹性,四足前后错落,似欲起步。驼背上坐一胡人,深目高鼻,络腮胡。头扎幞头,身着翻领、窄袖、开胯、过膝的胡服,下着袴子,脚蹬高靴。手扶骆驼前肉峰。肩上站立一猴,猴一爪扶俑头部,一爪托腮,一副顽皮之相。除胡人面部敷白粉,五官、胡须等墨绘外,其余部分均施三彩釉。胡人和骆驼分别以深、浅的赭黄色为主色调,骆驼的头、颈、四腿及驼峰的绒毛均施以浅黄色釉,驼背的披垫施以绿、赭、黄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出土于河南洛阳。人、驼、猴刻画生动,三彩釉施釉匀净无瑕疵,配色自然,清丽而不浮华,塑造艺术和三彩釉的烧制技术都达到了极其娴熟的高度,显示了我国唐三彩技艺之精湛。


   作品中的胡人为西域康国人形象。唐代强盛,于西域(新疆)各地置都护府,使汉代开拓的自京都长安经河西走廊、直至中亚各国到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康国人善商贾,骑驼陶俑塑造了盛唐时西域康国人东来华夏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在我国经商之暇,戏猴、骑驼漫游之情趣。 


   北朝至唐代出现的骆驼并非偶然现象,恰好与丝绸之路的兴盛的历史背景吻合。特别是唐代,富有开放胸怀的帝王唐太宗,坚决反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陈腐观念, 把中外交流推向高潮,骆驼在沙漠中像凌波劈涛的航船,接受人类的使命,用坚毅的脚 掌踏出了一条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使不同的文明穿越大漠融汇碰撞,强烈地冲击 着中国文化本身,蕴育出了以“胡汉”相融为特色的唐文化。骆驼的艺术形象那种磅礴、 奔放的风格,正是象征了社会前进途中的艰难曲折和美好理想。


   骆驼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延续很久,清朝军队中的“骆驼兵”,在西北边疆的战争中立过战功,现代中国西北边境的边防站虽然几乎都装备了汽车,但当汽车缺少燃油或 需要修理时,随时都有巡逻任务落在军驼的身上,军驼仍然长年累月和士兵一道巡逻在边防线上。目前沙漠戈壁地区,车辆还不可能完全取代骆驼,骆驼还将长期活跃在使人望而生畏的戈壁沙漠。骆驼的载人、运输用途仍在继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