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纪事资讯 >> “万饰”从“头”起,古代女子过个春节真是不容易
“万饰”从“头”起,古代女子过个春节真是不容易
来源:中国文物网  时间: 2015/2/13 17:12:03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古人很重视“头面”,可谓“万‘饰’从‘头’起”,那么在春节这一喜庆、热闹的节日里,人们都戴什么样的头饰?又有什么讲究呢?


   元旦拜年头戴“闹嚷嚷”。闹嚷嚷,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饰物。以纸做成,缠于铜丝之上。为古代“人胜”、宋代“闹蛾”之遗。元旦拜年时,无论男女老少,皆头戴“闹嚷嚷”。


   明·沈榜 《宛署杂记·民风一》:“岁时元旦拜年,道上叩头,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鹅、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花儿市》:“《余氏辨林》云:京师孟春之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曰闹嚷嚷。”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元日闹嚷嚷》引《北京岁华记》:“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


   农历正月初七人日戴人胜。人胜,即古时妇女人日所戴的装饰物。古代荆楚风俗,妇女们于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剪彩或镂刻金箔为人形,贴于屏风或戴在发上,以讨取吉利,称为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月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相遗。” 唐·李商隐《人日即事》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温庭筠 《菩萨蛮》词之二:“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宋·尤袤 《全唐诗话·李适》:“七日重宴大明殿 ,赐彩镂人胜。” 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闹蛾金钗


   上元节戴闹蛾闹蛾亦称“夜蛾”、“蛾儿”,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头饰,用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然后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而成。


   明·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岁莫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 清·王夫之《杂物赞·活的儿》:“以乌金纸剪为蛱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宋柳永词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 清?陈维崧 《望江南·岁暮杂忆》词之一:“人鬭南唐金叶子,街飞北宋闹蛾儿。”。


   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至明代,仍很流行,“闹嚷嚷”即其遗制。宋康与之《瑞鹤仙》词:“花影乱,笑声喧。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清代宫灯形金耳坠


   上元节出游头戴灯球。对古代女子服饰颇有研究的作家孟晖表示,在上元节的诸般头饰中,第一不可或缺的就是各式袖珍灯笼,当时叫“灯球”。女性把这些小灯笼挑在钗头,形成独特的上元节专款步摇。侯寘作有《清平乐·咏橄榄灯球儿》:“缕金剪彩。茸绾同心带。整整云鬓宜簇戴。雪柳闹蛾难赛。休夸结实炎州。且看指面纤柔。试问苦人滋味,何如插鬓风流。”


   上元节戴雪柳。宋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的一种绢或纸制成的头花。《宣和遗事》前集:“少刻,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家家点起,应无陆地金莲;处处安排,那得玉梅雪柳?”


   上元节戴玉梅。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时的头饰。彼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习延续至宋以后。宋·晁冲之《传言玉女》词:“娇波向人,手捻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 。宋·李邴《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


   上元节小首饰的花色,以朱弁《续骫骳说》“元宵词”一条列举较全:“都下元宵观游之盛……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篸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不知起于何时。”


戴花的明清女子


   必备的簪钗之外,花钿倒像是可有可无的,可一旦用起来它们却极美,是发髻间星星般的点缀。人们用金银珠翠和宝石等做成花朵形,所以为名。花钿在魏晋时已经普遍使用了,特别是金钿,是唐宋妇女头饰中必不可少的饰物。它可以是一朵朵单独的假花饰物,单独为饰的花钿像小簪一样,只是簪角细长轻巧,称作长脚小花钿,戴起来既可以成双成组,也可以直接插在发间为饰。另一种则是轻巧的花片儿,在花蕊部分留有小孔,需要时才以簪钗固定在发髻上,用后还可以拿下来。由于这些花钿十分轻巧,装饰华丽的妇女走过后经常会掉在地上许多,这也多成为诗人们描述的趣闻景象。甚至在年节或重大礼仪之后,半夜还有挑灯者专门拾取这些珠翠花钿或耳饰,竟成为一种职业,称为“扫街”。


   若说花儿只是装饰发髻的,那么簪钗则是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自远古时期,人们就认为头部是能够与天地通灵的,巫神贵胄要在头上戴上高耸的“通天冠”,昂贵的玉饰插戴在头上以示特殊的高贵。到了后来,特别是中原地区的人们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在男女成人礼之后便要蓄发梳髻,头发是不能够随便剪去的。自此人们对于束发也就格外讲究,男子时常变换束发的巾帻与冠饰,女子则在发型和头饰上花样翻新。而在春节这样的重大日子,则更加讲究头饰的佩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