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下午四点,艺术家王家增的开年新展“城迹”在国际金融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金融博物馆艺术中心主办,展览展出了王家增2014到2015年最新的油画作品20余幅,虽然还是沿袭大工业题材但是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其中亦穿插为数不多的艺术线索背景之作以及日常化的室内物品、人物题材作品。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3月5日。
一直以来王家增都在关注城市变迁的景观,并以表现主义的方式进行表达。新作依然延续了他之前的创作线索,但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诸多城市景观中,近来他主要专注于工业场景的刻画。新作整体更加抽象,表现性集中在了作品的焦点局部之上,色彩也更加冷静,材料更考究。同时,私密性的片段开始出现在他的画面上。但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比重都是弱化的,“在这个庞大的工业社会体系中,人的存在是虚幻的。”王家增说。
王家增觉得无论是工厂、街景、室内、还是人物,其实都是在一个链条上的。而这两年的新作也逐渐往现代工业变化,每一幅画都是根据创作思考来构成的,并不是简单的将现实画面直接摘取。这也与他从沈阳迁移至北京工作的环境变化有关,环境不一样,心态也就不一样了,所以变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标志性的“盒子”也从逐渐缩小,慢慢消失了。就连具体的人物形象也索性被弱化到极致,变为点缀、符号。在导览的整个过程中,王家增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一切都在过程当中。
王家增的创作方式非常特别,他从不写生或照着照片画,而是用一种“默画”的方式来创作。如此一来,图像在他的记忆和想象下变得更加抽象,而细节的创作与刻画则更加专注了。
在开幕式上,著名青年批评家、策展人何桂彦对此次王家增的作品解读道:此次展出的作品有了新的变化,表现主义的色彩相对的减弱了,在画面中的结构、形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推敲,相当考究,而且展现了都市生活当中人的私密性存在。都市在他作品中有着独特的记忆和生活体验,同时融入了对大时代的把握,在他作品中有些隐喻和象征,会让我们觉得有些苦涩和焦灼,其背后也有一种创伤,让我们产生反思。
作为同学,又曾是同事的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冯建宇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对他比较了解,之前的作品主要以工厂这些元素为主,“盒子”是他画面中的主体,这次展览作品有些会关注一些日常物。而且在颜色上也有一些变化,重点也从注重气氛到具体的物品,更加精致。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居民绵延的记忆载体;“城痕”记载了一座城市的生命热度、岁月流转和文化的积淀,而在城市快速发展中的过度建设、资源过度开采造成的工厂废墟、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已经成为抹不去的城市伤痕。这些都是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