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收藏资讯资讯 >> 投稿:关于书法话题的随笔、散文——均已发表于《书法导报》
投稿:关于书法话题的随笔、散文——均已发表于《书法导报》
来源:杨冬青投稿  时间: 2014/10/29 10:32:13

写字的苦与乐

杨冬青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家居“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乃一介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含辛茹苦的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节衣缩食,起早贪黑,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目不识丁,令我终生难忘。

回首往事,酸咸苦辣,风雨人生,五味俱全。由于家境的贫寒,无法逃避的客观现实和物质匮乏的生存年代,给我成长的人生过早地留下了许多苍白,使童年许多美好的遐想和憧憬只能在老师的故事中去分享,许多与生俱来的天性只能在日出日落和周而复始的天体运行中不知不觉地被泯灭。尽管如此,我却对书法情有独钟,屈指可数已经30个春秋,任凭一种好看、好玩之心,痴痴游历于砚田岸边,不求其它,但求自爱、自喜、自娱,以汉字本身的外表——方块型去规规矩矩的做人,认认真真的写字;用线条的有机组合尽情地去表现汉字的艺术魅力。

其实,人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热爱是事业成功的一半。记得我八岁那年,大哥从部队复员回来,我兴冲冲地跑到他的身边,他随手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笔记本送给了我,封面上印有毛主席头像,特别好看。我翻开一看里面全是钢笔字,写得非常工整。我问大哥:“你这写的是什么?”大哥说:“这是我在部队写的毛主席语录。”因为我当时还未上学,不认得笔记本里面的字,只是一味地喜欢这些字,几乎天天在翻。后来大哥发现我对他写的字特别喜爱,就开始教我认字学字,还拿来三本字帖,说这本是楷书、这本是仿宋体、这本是隶书,我不解其意,只是拿上它一天在地上照着糊写乱画,时间久了,我对写字的兴趣更浓了,就这样喜欢上了书法。不论在上小学、读初中,还是在念高中、考上中专,条件再艰苦也能坚持自己的翰事。

说句实话,我与书法或许是一种缘分,我热爱书法或许是一种天性,我学习书法或许是一次人生艰辛的磨砺。现在回过头,看一看身后留下的一串串脚印,或许是一种精气神的无形驱使。想当初,我学习书法时可以说,在地上画过,砖上写过,水盆里练过,空中临过;买不起纸张,晚上趁人不备墙上的大字报、标语揭过;购不起笔自己用羊毛、牛毛、鸡毛做的笔写过;买不起墨刮下锅沫来充墨用过;买不起字帖,苦心孤诣处处去留心帖,看电影片头片尾是帖,走在大街上门牌匾额是帖,进了商店烟盒、酒瓶是帖,到医院看病药店药盒是帖,就这样日积月累,心摹手追,化为己有。孰不知,我学习书法真还算是位苦行僧。所以,我常自豪地给人说,我的字是拾来的,无门无派,无家可归。

的确,每个人走向成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当然,学习书法也不例外。我常想,人生不可能永远是一个苍白的点,而应该是一首奋斗的歌。一九八八年的寒冬腊月,我踏着改革开放跳动的脉搏,迎着凛凛的寒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带着沉甸甸的笔墨纸砚,走向山城的繁华闹区,在现场书写春联之类的,尽管天公不做美,却内心充满了无比激动的喜悦。从那年起,我一写不可收拾,整整写了十个年尾。虽说十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对我来说确实受益匪浅。因为书法为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它不但磨炼了我的意志,而且还让我听取了书道方家和同仁的现场指教,更重要地锻炼了我学书从艺的胆识。所以,我常自豪地给人说,我的字是练来的,无密无绝,无师自“通”。

由此看来,一个人如果不经历风雨的洗礼,是很难进入彩链当空舞的世界。这正如巴尔扎克所言的:“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世上本来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本来没有不谢的花。苦难原本是生命旅途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只要你面对苦难敢于去跨越,那说明你把“苦难变成了财富”。学习书法也是如此。所以,要想在书法圈子里去“混”,并非是一件简单易行之事。它除了你具备一定的书法基本功外,更重要地需要具备一定的涵养和学养。基于此,近些年来我对书法学习的信心和追求更坚定了,习书练字成为我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报刊年年订,读书看报不断“充电”成为我每天的必修内容。就这样,了解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多了,习书研字的悟性长进了,使我的书法渐入佳境。参加大赛榜上有名、网上有文,书法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收入了专业辞书,参与编写了大中专院校《书法教程》,举办书法讲座,撰写发表了近10篇书法论文,出版了《杨冬青红高粱秆硬笔书法作品集》和《杨冬青书法作品集》,还被《书法报》聘为特约记者,有志同道合和不速之客上门求字者,更是络绎不绝,这自然是一种自我安慰和无形的动力。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还是 曹孟德说得好啊。的确如此,人生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只要我们不断追求、不懈奋斗,坎坷、痛苦、磨难和不幸就会过去,留给你的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时光如水,生命如歌。弹指挥间四十三,不知不觉一晃就进入了人生的中年。学子清贫无所好,翰墨淡雅伴余生,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和所走过的书法之路;我要拿起手中的笔抒写人生的辉煌;我要用书法这种无声的语言去讴歌和谐社会;我要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熠熠发光,永驻人间!

原载2008年5月21日21期《书法导报》第3版

------------------------------------------------------------------------------------------------


写 字 与 人 生

 

杨冬青

写字,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是老生常谈,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事。写字,可以欣赏和学习古人的艺术与智慧,可以和古代优秀碑帖进行对话,可以和当代书法家进行交流;写字,可以思接千载,驰骋万里,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进入字中去描绘和构建诗情画意和无限空灵美丽的境界;写字,可以扩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最终使自己进入物我两忘的淡泊和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写字当作最高享受的;有的人把写字看成可写好可不写好无关紧要的;有的人把写字当作自己生活、工作和修身养心、陶冶性灵所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还有一些人对写字情有独钟,一味地想法设法求法掌握它、驾驭它,使之成为自己的“代言人”或一种“门面”。所以,这种特别的情感恰恰从一个侧面便折射出了人生的影子---字如其人。

是的,有人把写字比做人的无声 “语言”,是因为它能起到张扬个性和传情达致;有人把写字比做人的第二“容颜”,是因为它能起到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所以,字是有生命力的。众所周知,中国的汉字是线条艺术,其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有机组合就会形成表述不同的元素,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如果,一个汉字缺少了应有的基本笔画,它就是一个错字。这正像人的206块骨骼有机组合一样,只有肢体健全,才算是一个完美的人。如果,一个人缺少了哪一块骨骼就等于缺少了人们视觉上的不完整或不完美。由此看来,字有字的风格,人有人的完美。

当然,写字运笔提按的动作却昭示着最简单的人生哲理。笔尖落在洁白的纸上按一下再提起,如果这样反复提按,不正演绎着人生的沉浮吗?按就会有提,提就会有按,如此反复,便构成了精彩百味的人生。如果做人像写字一样,不断地在砚田边耕耘,那生命就会绽放出无现的光彩。

楷书是由隶书过渡的一种书体,它的间架结构,含有隶书的遒美,章草的简捷,而出之以整齐、端正。所以,它充分体现了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疏朗严整,不温不火,开张有度,富有节奏,极为秀美。它不正再现了写字人表里如一,守口如瓶,做事严肃谨慎,认认真真,待人文质彬彬,大大方方的一种境界吗!

行书字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说:“夫行书,非草非真,方离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宋代苏轼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跑”,比喻十分明确。因此,要写好行书需要有楷书的基本功,因为它要完成从立到行的全部过程。当你写行书,正欲突破楷书准备加速的时候,别忘了你的极值范围,而这个极值范围正是楷书与行书完美结合趋于脱胎换骨的驿站。当你驾驭书写工具在纸上按法度加速运动时,如果再能创作出一幅尽人如意的作品来,那你应该为自己的真诚付出感到骄傲,这就是写字人的精气神。不难想象,一个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度里写不好无声的语言和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无法生存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写字如此,做人亦如此。

人们常说,春风知劲草。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春风驾驭草的能力,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小草凭借春风的力量而表现出速度的一种张力。所以,草书通过写字人利用笔墨纸的三维互动和娴熟的技法,刹那间就能创作出一幅幅似乎是“草上飞”的作品来。因此,古人曾用“删繁就简笔带连”来概括它 的特点。索靖《草书状》中说:“草书之状也,宛若银钩,飘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意思是说草书飞动有势,有如龙腾虎跃,婀娜多姿,好似杨柳婆娑,时而紧抱,时而松弛,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有动有静,变化丰富,一气呵成,气脉贯通,妙趣横生,使书法更趋于艺术性。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写字人要完成一幅成功的草书就等于是一次有目的的竞争和拼搏。当然,要创作出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并非易事。写什么体,用什么笔,选择什么纸,书写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款式,它需要写字人的长期千锤百炼。抬起头浮想联翩,意在笔先,低下头展纸挥毫,汹涌澎湃,这是创作的激情和回归,也是写字人谋篇布局后笔墨运动轨迹所留下的黑白世界。人生也是这样。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取悦人们的认可,还是在无时无刻地相互学习和竞争着。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人都想成功。但是,人生道路上的拼搏也难免遭受失败,成功的航标很难把握,无数次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信心和失败的思想准备。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把自己的路当作荆棘或本无路来对待,只有这样才会努力去开劈,那么,成功的彼岸就会向你缓缓靠近,如果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再能努力一把,那面对你的将是新生的东海日出,迎接你的将是人生最快乐的幸福航船,伴随你的将是“失败乃成功之母”后的人生辩证法和一帆风顺。

隶书它蚕头燕尾,中锋浑厚,横波三折,左右分弛,气淳质朴,遒丽雄逸,富于变化,有独特的用笔规律和体势法度,它似乎再现人生得失。如果说蚕头是成功的起点,那么燕尾就是成功的终点和继续迈向新起点的延续。现实总归现实,写字人总归写字人,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看你如何去选择,又如何去定位,这正如鲁迅所说的:“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孰不知,历朝历代的写字人最后成为伟大的书法大家,起初他们并无什么固定的路可走,而是在感受自然、顿悟生活的基础上才闯出了自己的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书法瑰宝。由此看来,书无定法。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书法大家,用同一种书体和款式,书写同一内容的作品,其形成的作品风格相差迥异,而每一幅书法作品都让你尽收眼底,美不胜收,爱不释卷。是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天地和希望的田野,都想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收获期待的果实,但人生的不如意十常八九,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忙碌着,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写字人亦是如此。写不出什么名堂,不要气奈,还有机会再往好写。人们常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写字人同样要勤学苦练。只有在失败后能够及时顿悟出走弯路时的困境和艰辛,那些失意就会烟消云散和飘远淡忘,而等待你的却一座燃起的明灯。同样,人生遇挫,重新振作起来,不也有意义吗?所以,我们只有发现和认识规律,总结和利用规律,才能不断抒写人生最辉煌的起点和终点。

书写篆书,要藏锋逆入,中锋运行,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没有外拓波磔的笔锋。在结体造型上还要遗存图像文字的成份,笔画分布上要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这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石古文》中所形容的“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所以,它无不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体现了象形和会意,从中折射出了写字人对人生哲理的真实写照。

其实说穿了,字写的优劣很多时候来自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蝙蝠看不见路,却依旧可以畅行千里,是因为它心中有航标;溪流蜿蜒曲折,却依旧奔涌向前,是因为它心中有目标。所以,面对浩如烟海的碑帖,写字人只要摆正心态,鼓足勇气,树起心中的目标,在写字中继承,在继承中悟化,在悟化中创新,在创新中追求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真善美,就能构建成人生最美好的黑白乐园。

的确,写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所有写字人都能把写字看成是一种苦役,都能忍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折腾,并把自己能溶入大自然的怀抱,“掬水月在手,洗砚鱼吞墨”,那写字人面对的将是“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如诗如画的黑白世界。

诚然,要正真成为一个写字人,识得字中个味,那又是另一番境界,到这时,写字人就已经进入书法家的行列,写字就成为了书法,不,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是写字人生活里最高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


       原载2007年9月19日38期《书法导报》第3版

--------------------------------------------------------------------------



笔墨无声字留香

杨冬青

 

又是一年春草绿,笔墨依旧点春光。屈指数来与笔墨滚打已经有些年月了,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十年,它确实给我留下了很多,然我早已忘却。因为我每天都有新的笔墨产生。这好比一个人要天天吃饭一样。真的,不玩笔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有余暇,翻开往日的作品,虽时隔多年,宣纸洁白变发黄,然笔墨照样黝黑发亮,尽管你不起敬它,然它却对你微笑,因为笔墨始终是写字人挥之不去的念想。真的,不玩笔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有心情,或临帖或创作,之后常常把笔墨挂在墙上,身居斗室,背起手,走前退后,在一幅作品前不知要逗留多少时间。试想:你已经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和汗水同笔墨一起溶化在挂在墙上的作品里。这时看不看不由得你,因为此时笔墨早已把风雨后的阳光撒给了写字人,别小看笔墨的堆砌和东倒西歪的排列,所以笔墨铸就的作品是好还是不好,你的字是进步还是退步就在一个字上。我们常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个字何以了得,这好比就像一个女人将自己一生一世死心踏地交给了一个男人一样。如果你厌倦她,或许她就是你的不幸,如果你珍惜她,或许她就是你的幸福。真的,不玩笔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有朋友,光顾笔墨陋室,几份自豪几份愉悦,不亦乐乎。举头看笔墨,谈笑话风生,评艺论道几时休?既让我心旷神怡,又叫我羞涩不已。因为笔墨这东西不好玩,忒广袤无垠了。真的,不玩笔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有感叹,恨笔墨为什么不为我散发光芒?其实很正常。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天道酬勤。我非常欣赏《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它告诉人们: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同样也在激励人们,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但有的时候付出就不一定会有收获,这也符合人生之常理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因为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所以笔墨这东西同样变化无常,风格各异,并且每个人的欣赏角度都不一样,因此必然性和偶然性便会同时存在。真的,不玩笔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其实,笔墨点点留真情。你在饭桌酒桌牌桌前是从来找不到这种情调的。笔墨向来只喜欢寂寞的人,喜欢勇敢的人,喜欢遇难而上的人,喜欢有情趣的人,喜欢有悟性的人,喜欢高姿态的人,喜欢需要它的人。所以玩笔墨从不勉强,你只要具备爱好﹢悟性﹢勤奋的等式,笔墨就会为你锦上添花,如果不具备爱好﹢悟性﹢勤奋的等式,笔墨也不会为你雪中送炭。真的,不玩笔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要说,笔墨点点留神奇。刹那间,黑字落到白纸上,笔墨就绽放了,写字本来就是这样。因为笔墨既可以放大人生,又可以收敛内秀。所以笔墨这东西要经常玩。玩物不丧志,写字亦成家,笔墨也会达到玩味无穷的境地。无人的时候也写,有人的时候也写,心情好时也写,心情不好时也写,无拘无束,它便会使你的人生燃烧、释放、肯定、否定、创新、完美、自信、超越,笔墨就是在这种毫无保留和掩饰的神奇中绽放的。真的,不玩笔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是的,人事有代谢,笔墨留余香。

几十年的砚边耕作,笔写了好多,墨喝了好多,纸练了好多,我曾刻意想留些中意的笔墨,几经翻来捡弃,然中意的笔墨甚少,净是些精神垃圾,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总这样认为。所以要留当然是留些有用的笔墨,没有用的笔墨还不如尽早交了废纸的好。如果抬爱者想抱着留的笔墨值钱就值钱,不值钱也没关系,只要有用的态度,这当然就另当别论了。总之,时代需要精神食粮,笔墨应当随时代。这好比商人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工人留下优质的产品,农民留下肥沃的土地,作家留下余香的文字,画家留下不褪的颜色,摄影家留下美好的回忆,书法家留下中国汉字的精魂一样。所以笔墨落脚到这儿,写字人便留下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真的,不玩笔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原载2011年11月2日44期《书法导报》第3版

 

----------------------------------------------------------------------------------------------------------------------------------

由书法字外功所想到的

杨冬青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它以其悠久的历史性、丰富的艺术性和高雅的文化性,成为了东方艺术宝库中的明珠,使得书法成为了一门独特的写字艺术。但书法不单单的写字,它来源于写字却又高于写字。虽然两者都是以书写汉字为载体的表现形式,但目的和审美情趣却有所区别。写字是为了记录和传递信息,注重的是实用价值,强调的是方便、快捷、美观、规范和易于辨认。而书法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它与绘画、音乐、建筑、舞蹈、体育、哲学、美学等方面艺术密切联系,更注重其艺术价值,讲究其书写技巧与文学艺术修养、继承传统与张扬个性的有机融合。如果我们只强调书写技巧而不注重文学素养是不可能成为大书法家的。所以要想创作出格调高雅、意境高远的书法佳作就必须不断在提高文学素养上多下些工夫。当学习书法很难有所进步和突破的时候,这就说明我们已经缺乏文学素养的支撑,更需要书法“字外功”的学习与强化。

其实,历代学者和书家对书法的认定是基于一种文化的积淀和品德的修养,这也是书法成为文人化艺术的根源所在。如宋代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唐代柳公权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清代刘熙载的“写字者,写志也。”等等。他们都把文化和品德作为书法的根基,才使得书法步入和彰显出了“书虽小道,亦有可观”之境界。

  关于“字外功”之说,可以说在我国历代多有论述。如唐代张怀瓘的“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清代杨守敬的“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还有民国简经纶的“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以及现代潘伯鹰先生的“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要想书法学得好,工夫在书外。”等等。由此可见,书法家的文化素养决定着他的书法品位和艺术成就。但是当今书坛大多数书法家只注重“字内功”,而忽视“字外功”,特别现在一些中青年书家只热衷于学习技法,有时甚至狂热追求花样百出的外在形式,模仿名家作品千人一面制作式的书风,却对于书法理论、书法史、文学知识等字外功的学习很少下功夫,致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品位低下,经不起推敲。因此,会写字者不一定有文化,这在我们身边可以说不少,而这些现实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要说,作为书法家和爱好者,我们在习书研字上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博览群书。要经常把学习书法定格在字内功和字外功的“鱼”与“水”之间,并通过对传统的继承,既要懂得在技法方面的来龙去脉,又要懂得在文化方面的深邃道理,做到理论和创作双向互动,既达到书法功底扎扎实实,又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效果。而练好字外功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漫长而又寂寞的过程,它要求法爱好者书家广泛地读书。所谓“书”就是先读书、多读书,就是广学知识、多积累知识。所以读书是直接获取和练就“字外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读书不仅要读与书法相关的典籍,还要熟知历史文化,这样才能在书法艺术领域里树立较高的文化观,并会从文化角度审视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把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融入笔墨之中,也逐渐就会从字里行间洋溢出一种雍容华贵的书卷气。因为书法的载体是文字,文字是构成文化的唯一源泉,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在于用笔墨诠释文化,因此写字与读书密不可分。当然文化的继承又依赖于读书,读书不但能滋养书法创作,而且还能够给创作者赋予灵感,提升书法创作品位。

总之,翻开漫长的中国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能传播千秋,光耀史册的大书法家,往往都是这一领域里的所建树者,如有汉代张芝,三国蔡邕,晋朝王羲之父子,隋唐欧阳询、禇遂良、虞世南、颜真卿、柳公全,宋代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清代王铎、傅山、邓石如、刘墉、何绍基,近现代沈尹默、林散之、启功、沙孟海等书法家,他们都善于从字外功中汲取养分,然后又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来,使得字内功与字外功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如果说,书家的字内功,需要勤学苦练,广泛临摹而获得的话。那么书家的学养、阅历、见识、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字外功,同样需要勤学苦读和长期积累才能获得。所以,一个书家写字与创作成功的落脚点,实际上就是个人文化底蕴和学养积累的完美再现,以及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艺术真谛的彻悟。

          原载2012年4月11日《书法导报》第23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