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收藏资讯 >> 青花瓷各个时代的瓷上水墨青花与分水技巧
青花瓷各个时代的瓷上水墨青花与分水技巧
来源:新浪  时间: 2015/2/17 10:07:23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简称之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青花瓷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简直可以用“难以磨灭”来形容。如今,业界把元青花和清代康雍乾时期官窑出产的青花瓷作为收藏的首选。


   每个时代青花瓷的用料都有不同特点。比如明早期永乐、宣德年间以苏尼勃青料烧制的瓷器,发色浓艳,浓黑处带“铁锈斑”,蓝中带锡光,手摸有凹陷感。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早期的平等青料烧出的瓷器则发色稳定、淡雅、柔和。明中晚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使用的回青料,其发色艳丽、蓝中带红。

 

   明中、晚期的官窑和民窑都有使用石子青料和浙江料,但选料有粗、细之分,早期的选料较细,尤其是官窑器物,青花发色都较为纯正、稳定,多呈淡青或灰蓝色,较少出现铁锈黑斑。而民窑选料较为粗糙,且多带黑斑或杂质。石子青料发色一般较为深沉浓重,料性不太稳定,多呈灰蓝或灰黑色。提炼上等的浙江青料,发色也有稳定、深沉、青翠、明亮的特点,近似于云南产的朱明料,故也多被用于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的官窑器物。


   从明末天启、崇祯时期还出现过一种被称为过渡期的青花瓷,其呈色纯正、鲜翠、明亮、层次分明,并有多种色阶,立体感较强。特别是清顺治、康熙年间多使用上好青料(又名翠毛蓝)。其发色显得深沉、稳定,但不似明代那样有深入胎骨感。到清代中、晚期则常见使用浙江料,但选料已不甚精细,大多缺乏康熙时期那种带明、暗色阶和多层次立体感效果,发色亦多呈灰蓝、淡青或灰暗色调,且多有飘浮、晕散、黑斑等现象,在晚清民窑器物中这种情况尤甚,并一直延续到清末。清末到民国早期还出现过一种洋蓝料,其发色浓烈、浮躁、刺目、蓝中发紫,犹如紫药水,更缺乏色阶层次,给人锋芒毕露的感觉,此料也多见在民窑青花瓷中使用。


   现代的青花瓷既传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艺,又有创新。从功能上分,现代青花瓷大致可分为三种:日用瓷、仿古瓷、艺术瓷。在装饰形式上,青花还经常与釉里红、颜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珑等形式结合起来,相互衬托而形成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红等种类。


   青花是火的艺术,不仅要求艺术工作者精心创作,还依赖于烧成后白里泛青的釉色相衬托,以及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和质地美,才能创造精美的青花艺术作品。



   分水技法是传统青花瓷绘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用青花料在瓷器坯胎上勾勒纹饰后,在纹饰的轮廓线内,以含不同分量青花料的浓淡料水,分出深浅不同的色调,这一过程谓之“分水”或“混水”。


   从历史发展来看,分水技法是在拓涂法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更先进的处理色调的方法,从元青花雄健有力的大笔拓涂到明永宣青花的小笔细拓,再发展到不留笔痕的分水技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产生更好的色调层次效果,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过程,因而元至明成化早期可以看作是分水技法的滥觞期。


   成化中期之后,改用国产之陂塘青(平等青),形成典型成化青花,一改永宣青花之小笔触拓涂着色之手法,而改用双勾线条,然后用含多水羊毫笔在轮廓内晕染,虽然分水只有浓淡两种色阶,但已经看不到笔触痕迹,从而可推断其可能已开始使用特制分水笔进行分水渲染了。这种新的处理青花色调的先进方法,为一重大进步和变革,虽尚不成熟,常混浊不清,甚至有将轮廓线染糊者,并因只有两色,层次感还不如永宣青花,但对成熟的多色分水技法的出现有开路奠基之功。


   其后的弘治、正德朝分水技法仍未有明显进步。至嘉靖时,则已开始出现少量的分水层次清晰,色调增多之作。隆庆、万历之后直至清康熙早期则普遍达到三个色阶以上,有的作品甚至直逼五色青花之效果(图五),可以说其分水技法离最完善的康熙中期青花巅峰只差咫尺,呼之欲出了。


   1681年后,清官窑正式重新确立,进入康熙朝中期时代,此期青花发色靓丽,呈纯粹的翠毛蓝色,并在分水技法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顶峰。由于此期青花料制炼极精纯而不晕散,亦无铁锈斑之瑕疵,故分水技法得以更得心应手地运用,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料分五色”、“青花五彩”等,青花料通常调为五个色阶,即: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绘法上借鉴了中国画的墨分五色,并结合运用了西洋画表现手法,因而深浅层次变化多端,极富节奏感和立体感,与中国画风格趋于一致,既有写意之作,亦有工笔之作。


   在实际操作中,色阶因分水笔法的讲究,常能分出更多的色阶,甚至一笔也能分出浓淡两种色阶,青花料水也因分水的多层次,而在坯胎上形成如指捺般的水印痕迹,这种指捺痕在明万历后期即已出现,从而说明明万历后期始,可能已经使用了同样的特制分水笔和分水料。


   这种空前绝后的分水技法至康熙晚期时即已衰退,色泽灰暗晕散,层次不清,但仍保留有指印痕。雍正朝青花很多延续康熙晚期风格,除少量外,发色普遍更趋淡雅,晕散,有大量仿古之作,分水技法仍呈衰落之势。乾隆早期,与雍正朝相仿,中期后,则出现了分水技法的复兴,大部分作品形成正蓝色调,层次清晰,色泽青亮无晕散,晚期后再次衰退。乾隆之后的历朝青花均呈逐渐下滑趋势,而康熙中期和乾隆中期之典型青花分水作品则为后世效仿之楷模,凡仿康熙、乾隆之作,历代时有上乘佳品出现,尤以光绪朝仿者为最盛,几达以假乱真之地步。


   综上所述,明成化中期之前无典型分水技法,笔触明显,因此凡纯用笔触处理色块者皆为成化中期之前,其中,元青花多为大笔触,而永宣至成化早期则皆为小笔触。成化中期发展为分水技法,但只分浓淡两色,为此技法之雏形。


   明隆庆、万历之后至清康熙前期则发展为三种以上色阶,因此,凡只浓淡两色阶之分水青花大多为明成化中期至隆庆万历时期之作,而三种以上但未至五种以上者则多为隆庆万历至康熙前期之作。康熙中期形成五种以上色阶,为最典型的分水技法。此后,只乾隆中期和嘉庆、光绪等朝仿康熙乾隆青花之作能基本达到康熙青花水平,余皆不能,但除仿永宣之作外,其分水色阶一般都有五种以上,形成流传至今之传统定例,只是层次常混浊不清,色泽亦不及康熙乾隆青花美观亮丽而已。


   分水是表现和处理画面色调的一种技法。历史上,分水技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繁盛到衰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研究各代青花分水技法状况有助于我们对青花瓷进行准确断代。认真研究和分析各朝分水技法,对古代青花瓷之鉴定是大有裨益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友情链接: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