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收藏资讯 >> 漆器鉴别有方也应特别注意保养
漆器鉴别有方也应特别注意保养
来源:华夏收藏网  时间: 2015/2/4 14:59:59


   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随着时代的改变,漆器现在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因为漆器制作精美、风格独特、具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目前收藏、拍卖行情日益看好。


   漆器种类繁多,工艺复杂,在中国多个地区有制作,比较著名的有福州脱胎漆器,是清代以来的传统产品,它的特点是,造型美观而富于变化,轻巧而坚韧,色泽艳丽,光亮如镜,髹饰的方法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那古漆器怎么来鉴别呢?


   第一种方法:我们可以用手掐一下,用手掐就是说,可以鉴别出它漆器的时间长短,新的漆器一掐是软的,而时间长了它就有一定的硬度。


   第二种方法:们可以用鼻子去闻,就是用嗅觉的方法。漆器有一定的味道,这个大家都知道,它把这个味道去掉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好的漆器有扑鼻的芳香,如果是新的或不是好漆器,我们用鼻子一闻就有一股怪味。


   第三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鉴别漆器的断纹,断纹的产生是因为它的历史的时间长短。历史时间长它自然而然就产生断纹,这是鉴别漆器的一个最准确的方法。而新作的漆器有的也可以作出假的断纹,它那种假的断纹是成规律性的。而这种自然形成的断纹,它不具有规律性。


   第四种:根据各种漆器工艺的变迁、各朝漆器特征和漆器判断:唐代漆器主要是平脱、剔红,犀皮开始萌芽;两宋盛行一色漆器,纯黑最多,无纹饰,还有的漆器是堆漆与镶嵌、戗金与填漆相结合;宋代漆器表面乌黑而且没有光泽,上有细碎的段纹,象人手上级开的裂纹,所以叫手皴纹,又叫牛毛纹。元以剔红、剔犀、戗金为最精;至明清两朝各种方法齐备,以剔红用得最多,其次是雕填。明代漆物表面略有光泽,但仍呈灰暗,有蛇腹纹,也有手皴纹。 清代雕漆至乾隆时代更加齐备,器物品种增多,用得最多的是蜜金铜饰,其他如画珐琅、嵌珐琅、镌玉、雕牙等也常与雕器用在同一器物上。刀工锋棱毕露,更加追求精细纤巧的效果。康熙时的漆物有光泽的多,没光泽的少,段纹与明相同,但有的毫无段。



   漆器是一种制作精美、风格独特、具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目前收藏、拍卖行情日益看好。漆器收藏应注意对其进行有效的保养,这样才能使其长久保持艺术风采。


   漆器的胎质不同,保护的方法也不同,例如以金属为胎的漆器,胎质较为坚固,不易损坏,所以对这类漆器以保护漆层为主。以木、竹为胎的漆器,不仅要注意保护漆层,还要注意保护胎体。


   漆器在收藏时应注意避免阳光曝晒、烟熏,收藏室的湿度和温度不宜急剧变化,避免忽干忽湿,最好把漆器放在温度和湿度比较恒定的房中。许多制作精美的古代漆器,即使长期埋藏在潮湿的地下或干燥的沙漠中,也能保持光艳如新,但出土后会因环境湿度变化大而出现变形、变色等现象。这是因为空气过于干燥,漆器容易发生断裂,湿度过大,则易出现变形和脱漆。


   收藏时应特别注意,不要把漆器放得离地太近,也不要把其放在铺设海绵的地上,因为地上湿气大,海绵的吸水力又比较强,久置于地易使器物发霉脱漆。


   在移动漆器时应轻拿轻放,注意不要与坚硬、锐利的物体碰撞或摩擦,避免剧烈的震动。因为有的漆器在地下埋藏千年,胎质易变得疏松,稍不注意,就会损坏。同时,盐、碱等物质对漆器有一定损害,要注意远离这些东西。


   漆器的收藏还应注意防尘。如果有灰尘积淀,可用鸡毛帚和柔软的毛刷轻轻清理,或用棉纱布擦拭。如果器物表面沾上污垢,可用洗涤剂清洗或用棉纱布蘸上少许食用油轻轻擦拭。


    总之,漆器收藏由于存世量较少,制作工艺复杂,艺术价值高。对我们收藏爱好着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佳品。既陶冶了情操,又具有保值增值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友情链接: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