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之窗 >> “谜语卷”编纂体例解读及有关问题探讨
“谜语卷”编纂体例解读及有关问题探讨
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公众号 作者:郑育斌  时间: 2019/5/23 22:05:57

谜语起源于民间,古称“廋辞”“隐语”等。东汉学者赵晔的《吴越春秋》中收入了上古时代一首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被称为《弹歌》的民歌,是一则非常典型的隐语,它以隐喻手法高度概括了制作弹弓、猎取野兽的过程。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龙》中指出:“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文心雕龙》书中的《谐隐》篇,系统阐述了谜语的起源、特点及功用。隐语的含义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文心雕龙》),它包含了测智成分,诚如已故民俗学家乌丙安所述:“民间的谜语是民间表现智慧、测试智慧并培养智慧的一种口头艺术的特殊形式。”(《民间文学概论》)。经过数千年的演化,谜语已发展成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民间艺术,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一席。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卷》的启动,对于抢救、保护和传承中国谜语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自201873日在江苏徐州召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卷》编纂工作会议之后,各分卷谜语专家组陆续付诸行动。可以说,“谜语卷”编纂工作开局良好,其将产生的效应非常值得期待。

“谜语卷”编纂体例下发以来,各地在谜语采编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在编纂体例这个总纲之下进一步明确一些具体要求。本文结合已启动卷本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围绕“谜语卷”编纂体例作深入的解读,供各地参与采编的人士参考。

一、谜语收集的范围。当代学界通常把民间谜语称为事物谜,而把那些以谜底文字的音、形、义为依据创作出来的谜语称为文义谜(灯谜)。虽然这种划分方式在学界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已基本成为共识。事物谜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学体裁,它与文义谜一样由谜面、谜目、谜底三个要素组成,谜面语句朗朗上口、简洁生动。谜语多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民间,猜射者需根据谜面所喻示的事物特征、功能、形状等去寻求作为谜底的事物。文义谜与民间谜语一样都是从古代的隐语和廋辞演变而来的,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文义谜是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划结构形态及其变化等特点而制作出来的,要求用字精炼,而且适合写在谜笺上供人猜射,少数文义谜还带有谜格。央视连续三年举办的大型益智文化节目《中国谜语大会》的赛题,就以文义谜为主,但也有少量事物谜。“谜语卷”所要采集的谜语,是指在民间流传的事物谜,文义谜一概不收。所以,“谜语卷”编纂体例中明确指出,“谜语卷”收录的“主要是在民间流传的谜语,而非文人谜语(灯谜)”,各地采编人员务必明确。

二、谜语的分类。按照“谜语卷”编纂体例的要求,“谜语卷”的纲目包括“物谜”“事谜”“字谜”“其他”。可以这样理解,广义的物谜本应包括字谜,但鉴于字谜在谜语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单列一类收录字谜。凡是不能归入“物谜”“事谜”“字谜”范围的谜语,则录入纲目中的“其他”。谜底为人物的谜语,建议编入“其他”之中。需要说明的是,以人物为谜底的谜语与以人名为谜底的文义谜不同,因为以人物为谜底的谜语,谜底不必局限于特定人名(如“关公”,也可叫“关羽”或“关云长”),而以人名为谜底的文义谜,谜底局限于特定人名(如谜底“关公”不允许替换为“关羽”或“关云长”)。故事形式的谜语,不必全部归入“其他”之中,而是要辨认谜底具体意义后归入相应类别。

三、谜底事物的异名问题。在编纂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物谜或事谜的谜底异名的问题。比如,南方所称的“老鼠”,北方人常称为“耗子”,有的地方还称为“臭鼠”“米耗子”“坎精”等。作为谜底的事物,可能因地方不同而叫法不同,对此,应该以该谜语流传地区的常用叫法为准,而不宜笼统地以一种叫法采录,以保持谜语原汁原味,凸显地域民间文化特色。

四、谜语的方言问题。中国地域广阔,方言甚多,仅就闽语来说,就有闽东语、闽南语、闽北语、闽中语、莆仙语等。我们采集谜语时要尽量保留方言、土语,无须刻意“翻译”成规范的普通话。举个例子,福建龙岩有一条以“老鼠”为谜底的谜语:“两撇胡秋贼头修,一对眼珠乌溜溜,翻上炕桌偷吃油。”首句中的“胡秋”和“修”为当地方言,“胡秋”意为“胡子”,“修”意为“小巧而长”。像这样的谜语,采集整理时应保留方言、土语,如此才能真实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对谜语中的方言、土语要适当注释,建议既注音又释义。

五、谜语的雅俗问题。谜语的雅与俗其实并无明确的界限,应视谜语具体语境把握,只要符合谜语特征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或娱乐价值的谜语,便应酌情收录,既不可重俗轻雅,也不宜重雅轻俗。比如,福建诏安流传的“吹火管”谜语:“风流子,风流子,红粉佳人吻着你。叫声夫啊夫,待不到光明不放你。”该谜语以长短句形式创作,描写刻画生动传神,用闽南语诵读起来音韵悠扬。像这类极具民间口头文学特质的谜语,只要其内容不明显具有粗俗性,理应予以收录。

六、谜语的民族特色。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文化,并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谜语文化,这在“谜语卷”中应予以充分体现。收集少数民族谜语作品时务必忠实翻译,尽量保持其民族特色,尤其是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特点和审美习惯,力求准确地表达谜语原意,切不可按汉族谜语方式随意套译。

七、谜语的歌谣形式。“谜语卷”编纂体例明确要求:“一些谜语用民歌形式流传和保存的,要酌情收入,不可视为歌谣而删去。”这一点说明十分必要。早在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作家朱自清著作《中国歌谣》书中就记录了多条歌谣形式的谜语,例如以“烟”为谜底的谜语:“望去一条桥,走去软幺幺,好的斧头斩不断。一阵风来就吹断。”这则歌谣形式谜语借桥喻烟,十分生动传神。其实,民间谜语很多是以歌谣形式流传的,如果歌谣形式的谜语弃之不用,那么民间谜语势必逊色不少。

我国的优秀民间谜语浩如烟海,作品内容包罗万象,语言特点、表现手法、地域特色各异,因而“谜语卷”采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本着“科学性、地域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多沟通、多交流、多探讨,就一定能凝聚共识,有效解决采编中的问题,科学有序推进编纂工作。我深信,在中国民协的有力统筹下,在各地民俗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定能高效率完成这项重大文化工程,为中国谜语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友情链接: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