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石刻像
谜目:泊号
谜底:扑天雕
制谜:镇江 王正亮
赏析:汾阳 杨耀学
谜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最优美的神话故事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因此我国最近发射的绕月探测卫星均以“嫦娥几号”命名。嫦娥奔月的美丽形象,以各种形式出现于艺术作品,其石刻到处都有。
本谜能够成立,缘于“雕”字的重要别解。“雕”有二义,一是猛禽,一是在竹、木、玉、石、金上刻画。本谜,面为一义,底为另一义。
扑天雕,是《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李应的诨号。泊号多用“虎”“豹”“龙”“雕”等猛兽强禽,“扑天雕”就是扑向天空的大雕,“鹰击长空”是也。李应此人很另类,他看不起宋江,这个诨号标出了他的特立独行。
入谜后,底释义成为“表现扑向天空形象的一幅雕刻像”,不仅字面贴切,造型尤其优美。除了“雕”字,“扑”字又给我们怎样的联想?“扑”在底原意上,是猛烈地向上冲击,有力度,有强度,代表男性的英雄气概。“奔月”是“扑”吗?是的,这是用尽全身之力,跃向目标。这种“扑”,与“扑击长空”不同的是,她一扑而去,一去不回。祝英台扑向坟茔,杜十娘扑向江流,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她们如飞蛾扑火,把与人间的诀别变成众目睽睽之下的公开行程,成为一种万众共仰的孤凄。而嫦娥奔月,则是这种美学范式的起点。扑天之雕,处处耸立,刻在代代人心上。我们抬头观月,我们忆念嫦娥,凭着想象欣赏这一“扑”。“夜夜心”是嫦娥的,也是万民的。一个柔雅女子扑向九霄,投入远行,把蓝天之美、月亮之美、柔情之美、飞升之美、追逐之美、思念之美,全部融为一体,它有着既深邃而又亲切的心理背景。这种大美,充满历史的元素,只属于华夏文明,植入每个中国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