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谜家文章 >> 莫志刚论文
莫志刚论文
来源:本站  时间: 2017/6/1 21:46:20

试论字谜创作的开拓和发展

莫志刚  陈炜  胡桦

摘要:“字谜”素有“万谜之源”的美誉,是谜中之大项,字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灯谜艺术的不断升华,字谜创作也应当与时俱进。本文着眼于字谜创作的开拓和发展,以提高字谜内涵为切入点,在艺术美的指导下发掘多样化,积极探索词性变化和技巧变易。通过运用“十六字法”和创新方位字突出灵动感,以汉字形、音、义为基点通过运用会意、谐音、象形等诸法赋予表现力,将字谜作品视为艺术作品进行构思和推敲,以期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关键词:字谜  艺术美  多样化  词性变化  技巧变易  

字谜被誉为“万谜之源”。一方面,谜人大多是从字谜入门进而走向灯谜的艺术殿堂,读者往往也是从字谜入手进而享受灯谜的快乐意趣;另一方面,几乎所有词汇谜运用的技巧和手法都能在字谜中得到体现,字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灯谜艺术的不断升华,开拓和发展字谜创作,让字谜作品更加丰富饱满、更加富有内涵、更加具有时代特征,是摆在当今灯谜界的一项课题。

近年来字谜创作似乎有停滞不前之现象。从创作质量上看,字谜佳作不多,在大型谜会、各赛事活动中获佳者寥寥无几,谜人对字谜创作缺乏必要的关注和重视;从创作技法上看,字谜作品以离合法扣合较为常见,颇显机械,缺乏自然流畅的表述;从创作理论上看,灯谜学术界以字谜作为理论研究方向的优秀成果不多,理论成果对字谜创作的推动力有限。笔者认为,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作为灯谜界的专业团体和领导机构应当直接担负起理论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如不定期召开字谜理论研讨会、举办字谜创作大赛、汇编字谜论文集等等,为字谜创作的开拓和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20世纪90年代,汪寿林在《天然雕饰论字谜——在全国灯谜艺术研讨会上交流论文》一文中提出“要创作字谜佳作,宜提倡自撰语句,注意自然、关联;如以诗句形式,注意文采,协调平仄、对仗,这不仅可以防止‘撞车’,且可不断提高字谜的内涵和谜人的文学素质”[1],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在今天仍然适用,提高字谜内涵应当成为字谜创作的理念之一。

任何文化艺术创作都必须在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支撑下完成。近几年,在灯谜学术界也见到了一些有关字谜创作的文章,如连亚云《关于抱合词再认识的若干思考》;周昕《“离合不可常”——在灯谜离合法的求新之路上》;聂玉文《字谜美化琐议》;蔡大金《“谐音字谜”的沿起和分类》;潘洁妹撰写过多篇关于增损离合法成谜的文章。但是,依笔者之愿,还需要有更多的谜人来撰写更多的理论文章,拓展更多的思路,探讨更多的方法。提高字谜内涵,开拓和发展字谜创作,首先是要从艺术美的角度在立意上下些功夫,其次是要从多样化的角度在手法上多点推敲。从词性变化入手,运用“十六字法”和创新方位字突出作品灵动感;从技巧变易出发,运用会意、谐音、象形等诸法从汉字形、音、义方面赋予表现力。

一、字谜创作的艺术美

字谜创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则谜作的完成,更不能拼凑或猎奇,应从艺术美的角度去构思、审视谜作。艺术美的创作过程,主要表现在审美感受、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等方面互相渗透的步骤中。审美感受的积聚升华是艺术美创造的契机,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思维过程,艺术传达是精神借助物质的具象化。“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而美的性质就是其中之一”(狄德罗《美之根源及其性质的哲学研究》)。

赵首成、邵滨军曾强调“灯谜乃是我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它必然反映着人们执着的美学要求。特别是在灯谜创作中的一些语言文字技巧、文学修辞技巧的运用,使得灯谜艺术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字面的容量,它不仅停留在直接感知水平上,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咀嚼回甘的广阔空间”(见《灯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字谜的创作也该如此,不仅要注意格凋、立意、内涵、情景;又不能忽视画面、层次、扣合、机巧;在不影响句意的前提下,也应讲究平仄合叶。

谜圣张起南这则“远树两行山倒影,扁舟一叶水平流(字)慧”堪称典范。谢会心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于此作,直换言之曰:谜中有画”(《评注灯虎辨类·法门》)。《百年谜品》更是评价“整则作品平仄协调,对仗工稳,构思纤巧,韵味悠长,既无南派谜据典拢意之囿,又不失南派谜婉雅灵巧之长,并兼具楹联与灯谜双关之美。本谜自诞生近百年来,馀音袅袅,流风不绝,而凡效颦者竟无一人能比肩之,更遑谈超越”[2]

张起南另则“交让之木本同行,东枝憔悴西枝荣(字)林”亦是佳作。作者自述面句出自唐代李白七古《上留田》,将兄弟譬喻为交让木,言弟枯而兄荣。《百年谜品》评价其“拈出前人诗句,不烦斧削而隐惬关合一字者,乃为字谜创作之最高境界;盖非取此法,难臻天然浑成之极致耳”[3]。特别是“东枝憔悴西枝荣”句中“东”与“西”并非地图方位的左西右东,当结合原诗背景理解为东枯西荣、交中有让的主客之意,乃是南派谜拢意扣合的佳作。

张起南的字谜可谓精巧玲珑、意境优美。如“竹外一枝斜更好(字)介”、“雨馀山色浑如睡(字)雪”、“远树疏林绕画意,高山流水足相思(字)澧”……从中不难发现其作品之美在于意象。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的“境界之生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优秀的字谜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美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关键在于意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这就产生了寓情于景、以景托情的艺术处理技巧,也使得字谜作品在立意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字谜创新的多样化

在追求字谜创作艺术美的基础上再看字谜创新,笔者认为应当重视创作手法的多样化,特别是词性变化和技巧变易在创作中的运用。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手法的同时,应当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形式上和方法上融会贯通,在处理作品时多些耐心和细心。

(一)词性变化

词性变化是基于汉字一字多义的语境,以及字义在扩大、缩小、转移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的不同语境下不同的含义,就是说善于而巧妙地把名词变动词、动词变形容词、形容词变量词。在字谜创作中,引入词性变化的概念,并在面句中加以运用,从而使得作品富有变化、更为耐看。

1.运用“十六字法”

十六字法“生字熟用,熟字生用;实字虚用,虚字实用”,这是笔者在字谜创作中依据词性变化总结并自命名。

生字相对于熟字而言,生字通常指生僻字、熟字通常指常用字。实字相对于虚字而言,一说旧以名字为实字,其他皆为虚字,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其风雨衣食等字,认上一字为实字,下一字为虚字。另马建忠《文通》以凡字之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实字之类五,曰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虚字之类四,曰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鲁迅在《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曾言“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在字谜作品中引入生字、熟字、实字、虚字的概念,将“十六字法”视为创作理念,恰是反其意行之,通过词性的灵活变动,使字谜作品焕发生机。

1)生字熟用

1:纵使宫中续狗貂(字)                       

作者:莫志刚

拙作用典“貂不足,狗尾续”,其中“狗”、“貂”为生字熟用,象形官帽后之装饰品“八”。但是,如不知晓“狗”、“貂”来历,猜射、欣赏时则不知所云。整则作品以“中”为方位字,将“纵”(“丨”)和“狗貂”(“八”)置于“宫”的中间扣底。

2)熟字生用

1:占卜三回保乌纱(字)                       

 作者:莫志刚

拙作萝卜的“卜”本为熟字。于谜则借用一字多用,为熟字生用的用法。“宀”象形乌纱帽,一个“保”字将“卜”、“三”与“宀”巧妙结合。

3)虚字实用

1:尘埃不染树丰碑(字)                        

作者:莫志刚

拙作以“丶”象形尘埃,“且”象形丰碑。“不”并非虚指否定语气而直接作为实字使用,即为虚字实用,故“不”染上“尘埃”乃是“礻”。

2:一行遗迹前后留(字)                        

作者:莫志刚

拙作以“....”象形“一行遗迹”;原同属方位字的“前、后”现却一分二,“前”并非虚指方向而直接作为实字使用,“后”指示“一行遗迹”所在的方位,致使“前”成了虚字实用。

3:苦心相依十载倾(字)                        

作者:莫志刚

拙作“十载倾”为“苦”中的“十”倾斜,“苦”由此变为“若”;“心”本为方位字,此中“心”并非虚指方位而是实字,故亦属虚字实用。

2.创新方位字

字谜中的方位字根据汉字结构指示方位,如东、西、南、北、中、内、边,高,低、上、下、左、右、心、里、畔、顶、底等代表方向,又如前、后、先、始、终、首、头、尾、起、初、末、端等代表次序,在使用离合法创作字谜时常会使用到。

谢会心在《评注灯虎辨类》评价“其运法:或由题面挑剔以叫明谜底,或从底句出纳以照应谜面。随机宜神变化。量度经营,有如裁绫集锦之妙,可知先民矩矱。实具良工苦心”。离合法是对谜底字形的创作,字根析出是离合谜创作的基础(陈继耿《浅谈离合谜的创作思路》)。根据方位字判断是否为拆字谜是常见的解谜思路,因此字谜的发展,特别是离合谜的发展,更应当重视和开发方位字。

1)开发新字

开发新字是从汉语、特别是古汉语中汲取营养,寻找新的带有方位指向含义的汉字来拓展字谜方位字的来源,如峰、谷、天、面等等。

1:春山峰谷分外明(字)                       

作者:莫志刚

拙作“峰”为方位字,故“峰谷”乃是“谷”最上部“八”,并与“春山”、“分外”形成三重扣。

2:颗颗谷麦收时冷(字)冬                       作者:莫志刚

拙作“谷”为方位字,故“谷麦”即是“麦”最下部“夂”,又以“丶”象形颗粒的谷麦,与“收时冷”形成会意双扣。

3:战机蓝天破云端(字)茉                    

  作者:莫志刚

拙作“天”为方位字,故“蓝天”为“蓝”最上部“卄”,“小”象形战机,“端”仍指示方向,“云端”即为“二”。

2)创新运用

创新运用是在作品中灵活使用传统方位字,特别是结合“十六字法”,以词性变化赋予字谜新的面貌。

1:西北翻身样变新(字)比                       

作者:莫志刚

拙作原同为方位字的“西北”分开使用,其中“西”仍是方位字,“北”则是虚字实用,故“西北”实为“北”的西侧,一旦“翻身”便是新字“比”。

2:心血凝成谊在先(字)谧                       

作者:莫志刚

拙作“先”是方位字,“谊在先”乃是“讠”。原方位字“心”则是虚字实用,与“血”凝在一处便是“必、皿”。

3:左右拼得战死归(字)摒                       

作者:莫志刚

拙作原方位字“左右”指示结构而非单纯的方位,实指“拼”的左右结构,又以“战死”会意“尸”,用“归”将各个部分整合。

运用“十六字法”和创新方位字实现词性变化是避免字谜创作机械僵化、提高字谜内涵的有效途径。根植于汉字的结构、字义,在传统字谜创作的基础上深化立意、细化手法,将字谜作品视为艺术作品巧妙构思、细心推敲,在发掘艺术美的同时,将字谜创作引入更高的境界。

(二)技巧变易

技巧是创作的要素,是提炼生活素材、设计作品框架、安排情节背景、运用多样化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一整套技能。蔡芳在《字谜多棱镜》一文中提到“字谜以增损离合而见巧,字谜以象形而传神,字谜以拆字提义互补而益臻圆满,字谜以谐音相衬而韵味盎然,字谜以手法多变而展现出万千姿色”[4],创作字谜的方法可谓形式多样、各有所长,既可单独使用、亦能综合运用,方法的选择源于对字谜的构思。字谜作品不单单是字素的拆分和再组合,也不仅仅是各类手法的简单选择,应是在注重艺术美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技法,创作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周礼注》上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鲁迅曾经有云:“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会意、谐音、象形等诸法是从造字角度出发对汉字形、音、义的充分发掘。

1.会意法

会意法是灯谜中传统的技法,与离合法一同被称为灯谜猜制的两大法门。由于汉字存在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现象,在字谜创作时以会意解底容易造成一谜多底的弊病,故谜人较少使用。但笔者认为,只要严格把握诗、文的原意,准确传达必要的信息,会意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甚至能起到枯木逢春的效果。

1:“乌兔不敢东西奔” (字)明                

 作者:莫志刚

拙作面句出自明代李东阳诗《风雨叹》。以会意法制谜,神话谓日中有乌、月中有兔,故以“乌、兔”指定“日、月”,“东、西”在方位上再次将“日、月”的结构固定,不可撼动。

2:蚂蚁无知撼大树(字)扑                       

作者:莫志刚

拙作采用会意离损法创作,又以“丶”象形蚂蚁,“丨”象形大树。“无知”为会意,将“撼”之感离损。

3:醉死何须下一回(字)                      

 作者:莫志刚

拙作采用会意离损法创作,将“卒”于“死” 在面句中抵销,故“醉死”为“酉”。“下一回”为补叙手法,“同”下“一”则为回。

2.谐音法

谐音法制谜由来已久,蔡大金在《“谐音字谜”的沿起和分类》一文中将谐音字谜定义为“谜面以一个或两个汉字同音(或谐音、切音)扣底,或取其它非汉字材料达到谐音目的的一类字谜。有人称为‘提音字谜’或‘音变字谜’”,并将其细分为双声扣字类、同音合扣类、音意叠扣类、离合提音类、形拆音扣韵谜类、通韵谐扣类、反切拼音类和其它声扣类八大类别,笔者在此仅作简单论述。

谜人们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创作了不少谐音字谜,如柯国臻“织抒半融读书声(字)纾”、郑百川“塔前破寺起风声(字)封”、方柱中“潭中流水似琴声(字)覃”、黄穆灿“鸡声明月清风里(字)肌”、张奕虎“鼓乐之声播戎羌(字)胡”、武骝“村头含泪听乡音(字)湘”、赵首成“大泽起义辨狐音(字)湖”等等作品。近年来笔者在字谜创作中也多次使用谐音法创新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

1:竹木桥头入厕声(字)策                    

   作者:莫志刚

拙作以“冖”象形桥,与“竹”(“”)、“木”结合,根据“厕”与“策”同音,用“声”提示谐音而成谜。

2:峰岭有松朗读功(字)肱                       

作者:莫志刚

拙作以“厶”象形“峰岭”,“松”从名词变为动词,将“有”从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扣底,根据“功”与“肱”同音,用“朗读”加以提示。

3:枣庄新变遍鸭声(字)                     

 作者:莫志刚

拙作根据“鸭”与“压”同音,用“声”提示谐音,“枣” 象形“、”,通过“新变”将“庄”从字形上加以改变。

字音不但能够暗示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情绪,而且作品的意境也能从声音中得以表现,正所谓“一字之助,一章得益;一音之力,全篇生色”[5]。谐音制谜使得字谜作品更具韵味,一字之音篇终而意无穷、辞尽而景无限。

3.象形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又称为形意文字。象形造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正是使用字形来描绘事物形象,使得汉字中产生了象形字;在象形基础上附加其他符号,又形成了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又多是以象形字作为偏旁,这就使得汉字更具有象形性的特征。

1)工笔与写意

以象形法创作字谜,从欣赏角度而言主要是增加作品的画面感,产生活泼灵动的美感;从猜射角度而言主要是增加读者的想象力,产生过目不忘的余韵。象形谜的创作,是形象思维的发散,艺术同宗共源,象形是国画技巧在字谜中的渗透和再现。我们在浏览各地谜书、谜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时注意到了零星的创新和尝试,但是点小量少,未能被灯谜界所关注。

工笔、写意是国画中最重要的两大技法,工笔以“巧密而精细”著称,写意以“简易而意全”闻名(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在字谜作品中借用工笔、写意技法创作象形谜,不仅能提升字谜内涵,更能使字谜作品展现艺术美感,是审美情趣的独特体现。

笔者在《象形字谜创作中的写意和工笔》[6]一文中,将象形字谜细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三类:

①写意

写意艺术的创作状态相对于写实艺术、工笔画的创作状态而显示出来,它更洒脱,更自由,更随意;怀抱更疏散、倾吐更直接、性情更透明——一种解衣盘礴,不为法束的状态。

1:“鱼虾泼泼初出网”(字)心                

   作者:莫志刚

拙作面句出自元代萨都刺诗《初夏淮安道中》“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采用写意手法,“心”中下方呈弧形的一“乚”犹如起水的渔网,其旁三“丶”分列左、上、右三个方向分别象形“泼泼”之“鱼虾”。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字)一             

作者:莫志刚

拙作面句出自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登高远眺除了隐约横在眼前的长城之外,“内”与“外”惟余莽莽,乃是运用写意象形。

②工笔

工笔以细致的刻画、准确的造型和精微的色彩进行严谨的创作,其作品呈现工整、工细与工丽,作为一个绘画术语,在清代才得以出现。

1:“今日得宽余”(字)曰        

              作者:莫志刚

拙作面句出自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诗人油然产生“今日得宽余”闲庭信步似的感慨。拙作利用“日”与“曰”在笔划结构相同的特点,借助“宽余”二字,行工笔手法,自觉工整契合。

2:“游丝一断浑无力”(英文字母) S            

 作者:莫志刚

拙作面句出自《红楼梦》中吟咏贾探春的《风筝》诗。运用工笔手法,勾勒出丝线一旦折断就要随风飘走的瞬间。

3:如来万古同(字)                       

  作者:莫志刚

数年前,笔者前往湖州南浔参加谜事活动。暇间,谜友们赴小莲庄游览,尽管是时值深秋,大家游兴甚浓,纷纷摄影留念。面对“东升楼”前的花池,片片荷叶枯萎凋敝,忽激发起灵感跳动,一个“藕”字闪至眼帘。自撰面句,利用“来”与“耒”字形结构接近,置一“如”字,运用工笔手法制得底字。

③兼工带写

一幅画中的形象,有笔法工整细致的部分,亦有较放纵写意的部份,兼工带写是用工、写二种笔法,表现出物象的形与神。

1:身段三围髀肉生(字)韦                  

     作者:莫志刚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云:“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笔者自撰面句,底字虽只四笔,但在运用兼工带写的手法作用下,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画面。

2:权柄连着铁交椅(字)片                      

 作者:莫志刚

拙作面为自撰,题材在日常工作中常见。当官谋位,不思百姓,无过为功,坐享其成,亦示警喻。运兼工带写,以“丄”形其“权柄”;取“h”象作铁交椅,合成谜底“片”字,自觉也为一则。

2)象形减损与象形补叙

谜面以象形减损与象形补叙创作是对传统象形法细化的探索,是少笔字创作中的有益尝试。

①象形减损

1:“应似飞鸿踏雪泥”(字) 广          

         作者:方炳良

面句出自北宋苏轼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以象形减损制谜,“应”为该作破解点,“飞”为损字,横行的三“丶”用以象形爪印,“一”则象形雪地。

2:一心望月影无踪(字)                   

     作者:莫志刚

拙作运用象形减损法,以“心”为突破口,中下方呈弧形的一“乚”形如弯月,“影无踪”提示象形减损。

②象形补叙

1:“不把双眉斗画长”(英文字母)T              

作者:莫志刚

拙作面句出自唐·秦韬玉《贫女》。贫女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却曰:“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拙作中“不”字虚字实用,补叙添加。个中“丅”、“八”前工后写,干净利落,自觉愜心。

象形造字以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来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象形法在字谜中则是通过景物描绘带入画面,产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在归纳、概括、抽象、提炼的过程中实现艺术的再创作,在像与不像之间形成玲珑活泼的动感和情趣。

灯谜虽小,但毕竟是一门文化艺术,灯谜作品体现文化、体现艺术更是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谜人在创作时对作品深加工、精加工、细加工,精益求精、推陈出新。字谜是灯谜中的大项,灯谜界常言字谜难做易猜,可以说创作字谜佳作是谜人一生制谜功力的集中体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美并没有太多的修饰,艺术作品只有摆脱堆砌的辞藻、无谓的修饰、空虚的技巧,才能至真至纯,成为真正的艺术精品。字谜佳作亦是如此,“先文理、诗理,然后通谜理,谜面通达顺畅”[7],立意高雅、自然流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扣合巧妙,既要注重画面、又能衍生故事,并留有一定想象的空间。本文仅以追求艺术美为依托,从词性变化和技巧变易入手,浅谈几点字谜创作的看法,希望与灯谜界同仁一道,在观念上重视字谜创作,借今日灯谜艺术发展的大好时机,敢于探索、勇于开拓、勤于发掘、善于创新,多做些有益的尝试,以保留传统和开拓发展并重,借鉴其他文化艺术优秀的表现形式,让字谜焕发新的荣光,让字谜作品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让灯谜在艺术性、专业性和趣味性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学智.字海谜趣,199319

[2].邵滨军、赵首成.百年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54

[3].邵滨军、赵首成.百年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48

[4].张学智.字海谜趣,19931-4

[5].郭竞芳.论声与诗的关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3):61

[6].李金龙.中华灯谜纵横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181-185

[7].胡桦、陈炜.花自长春蜡不封[J.中华谜艺,201562):8

本文发表于《中华谜艺》第48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友情链接: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