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谜作研讨 >> 朝花夕拾——谈谈一则获奖灯谜(秦向前)
朝花夕拾——谈谈一则获奖灯谜(秦向前)
来源:作者:秦向前  时间: 2017/4/14 23:20:14
      2014年元宵节,央视《中国谜语大会》出现一条灯谜“代父从征未挂花(字一)栏”。我们先看看替父从军的故事考证吧。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

  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读了这么多,对这条灯谜应该可以这么理解:古代替父从征的女子(现在应该叫女汉子)花木兰,纵横沙场,屡立战功,从未受伤(挂花)。谜面非常平实,很容易读懂。而作为灯谜在谜面上进行了别解:代父从征的花木兰,驰骋沙场,没有挂过花。自然抵消,做减法,“花木兰”减去“花”字,余下木兰二字。简单组合成“栏”。

此谜以白描手法,把木兰代征从军的故事展示与世人面前。仿佛一位女汉子在男人堆里,率领各位男爷们浴血奋战,场面蔚为壮观。作者聂玉文,湖南娄底人,1938年生。中共党员。1995年退休。退休前供职于涟源市文化馆,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曲协第三、四届理事,娄底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灯谜学会顾问。在业余“耍笔杆子”的一生中,七十余件曲艺、戏剧、歌词等文艺作品,或登载于国内报刊,或演出、获奖于国内舞台,未曾收拢成集;“玩弄”灯谜四十余载,制作文义谜万则以上,并出版《字林虎踪一聂玉文七言字谜5000则》一书;涂鸦散文上百篇,“流水账”般记载人生,选择了七十余篇以《谜话人生》为书名出版、发行。作者自言:照清“水影”,自己不是“大家”、“明星”,也非“富豪”和“一官半职”,也无高学历、高职称炫耀、“自吹”,故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可能随心所欲、自我陶醉地“拔高”,或者厚着脸皮自吹自擂“才高两斗”;作者自言:心知肚明我只是一位爱“耍笔杆子”的普通百姓,爱上网还衍变成为一条“网虫”。本人只是“草根”,像老黄藤一般经得起“践踏”、经得起“熬煎”的“草根”。

对此谜,笔者认为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1.代父从征的故事,源于《木兰辞》,木兰姓不姓花,遵循约定成俗的法则。以木兰约定为花木兰,应该成立。但可能不少人认为:古代代征从军就花木兰一人?可以继续推究。如果有个穆桂英啥穆兰英,啥的,此谜就有问题了。

2.以“代父从军”扣合“花木兰”,再减去“花”,余下"木兰”。是不是有点重门的意思?

3.“代父从征”还是“代父从军”好?一字之差。代父从军是成语,是不是更利于规范和历史故事的普及?

再看看在《中华国粹网》上的“栏”字灯谜:

香魂落魄随云散,春夜无人对星许    9笔字    

三点之前桥头会    9笔字         老兵

想着歇息眼先闭    9笔字    

想着歇息眼先闭       

真心点点春意浓           

三春犹存马蹄痕           

君子意如何    9笔字 

“减负”首先去查底           

多写一笔才象样           

简直不象样    9笔字    

春后还有三八       九画单字          

“君子意如何”    9笔字    

古朴行业人舍弃           

春来点点满横川    9笔字    

代父从征未挂花    字一      

闲来出门会君子    字谜      

太原开出三十人    字谜      

君子意如何    字谜           梦兰

君子树之       字谜           李耀才   

简直不像样    字谜           王能父

分明识得英雄女,代父从军本姓花    字谜      

斗移参横雁阵归    字谜          

如何一直未露面    字一      

怀春丫头现真心    9笔字        

灯谜做成实属不易,做成谜中上品,更为不易。成此文,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罢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友情链接: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