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谜材集锦 >> 寿山石文化灯谜创作大赛谜材(一)
寿山石文化灯谜创作大赛谜材(一)
来源:本站  时间: 2017/4/2 0:02:24

原标题:中国寿山石文化国际灯谜创作大赛创作材料 

一、寿山石种

寿山石分类三坑说:“三坑说”是清代人对寿山石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清高兆的《观石录》和毛奇龄的《后观石录》。据《福州寿山石志》统计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计有165个品种。199916,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发布《福建省地方标准寿山石雕石种名称标识规定》仍沿用“三坑说”来进行分类。

1.田黄石 

地质研究表明,数千万年前的中生代,当时福建地质出现过重大的革命,在寿山村一带山峦中火山频频爆发,火山的热液多期次、多阶段地沿着山体构造的裂隙充填聚集,并与周围围岩交融、凝结、晶化成了寿山彩石矿。以后又因地壳运动和自然的风化,寿山溪上方高山矿脉的部分矿石滚入溪涧,长期经受溪水的冲刷滚动,磨圆了棱角,洗净了杂质,形成了卵形的田黄石胚胎,又被地表的虚土掩埋在寿山溪谷沙石泥土的底层。又经若干万年,这些得到大地母亲哺育的田黄石,本身所含的物理成分受周围酸性土壤,水分及温度的浸渍影响,色泽瑰丽无比,机理隐现萝卜丝纹,表面多生产有美丽的石皮,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征,质地特别温润迷人。田黄石是大自然神奇造化的尤物,不愧为“天之骄子”。

特征: 由于田黄石稀罕、神奇而昂贵,能否鉴别田黄石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鉴别田黄石呢?萝卜丝纹、石皮、红筋格是田黄石的三大特征,也是鉴别田黄石的重要依据。要由表及里,从形状、手感、色泽、石皮、萝卜丝纹、红筋、质地等几个方面进行仔细鉴别。

 形状 早年田黄石多被锯成方章,年代久远,表面都已“包浆”。古意盎然,这种传世旧品很少。(寿山石长期在人的手上、脸上摩挲赏玩,受人体的油脂与温度的影响使石质更添脂润度,石之表面增加了亮度,火气褪尽,老到成熟。这种特殊的光亮谓之“包浆”)一般田黄石都保留其天然形状,鉴定时先看其是否卵形,如果棱角突出,就有疑问。但不是所有的田黄石都呈卵形,如上坂田黄石,由于在溪水中滚动的距离近,所以棱角较多。有些田黄石因地壳运动而裂开,也有棱角。石农掘到这种田黄石,一般都会在附近找到原石的另外断块,他们说:“田黄石是活的,会跑。”其实这是田黄石断块又受地动的影响而造成的移位。

手感 田黄石出土后,显得表面光滑洁净,因而它的手感与其他石种就是不同。

色泽 田黄石色泽的最大特点就是毫无“火气”。无论红田、白田、黑田都带有“黄味”。色调较浓的,行家谓之比较“熟”或比较“老”。多数田黄石的色调表里一致,有些田黄石则外浓内淡,行家称之没有“熟透”。

石皮 田黄石大多附有石皮,有黄、白、黑等不同的色皮,色皮又有厚、薄、稀之分,偶而还有双重皮、三重皮。有些田黄石没有石皮,就要从其他方面进行认真观察了。

萝卜丝纹 萝卜削去外皮,呈现出许多细细的、编织如网的细纹,称之为萝卜丝纹。肌理隐现萝卜丝纹,是田黄石的基本特征。萝卜丝纹以明显、细腻、均匀为好。

红筋 寿山石的筋格有多种颜色,田黄石的筋格红色的,称之“红筋”。曾见到人工染成的红筋,总有火气,,易于识别。前人有“无格不成田”之说。其实这是生意话,田黄石无筋无格当然最好。

质地 田黄石质地温润、细腻、富有灵性。温润,是前人形容田黄石的专用词语,是一种“感觉”、“味道”,很难用文字来解释。灵性,主要指透明度与情韵。田黄石大多微透明,肌里萝卜丝纹隐现,细细品赏,饶有情趣。质地粗劣者谓之“硬田”;色泽纯洁,透明度强者谓之“通灵”,当属田黄冻,十分稀罕。有少数透明度的田黄冻石,没有萝卜丝纹,但质地十分温润,绝非其他石种可比。如果完全不透明,也看不见萝卜丝纹,就不是田黄石了。

总之,鉴赏田黄石,主要从质、色、材三方面来衡量。前人总结田黄石的质地具有“六德”,即:细、结、润、腻、温、凝。六德具备者,是田黄石的上品。田黄石的色泽以黄金黄为贵,橘皮红为罕,色泽纯洁为佳。

①、橘皮黄田石

橘皮黄田石是田黄石中上乘者,因黄中泛红而备受青睐,多产于寿山溪中坂,作为黄田石最佳产地所出之橘皮橘皮黄田石,质纯洁、温润、凝腻,微透明,且萝卜纹绵密,非常玲珑可爱。

②枇杷黄田石

田黄石中与枇杷果之黄色相似者称为枇杷黄田石,色比黄金黄略淡,倾向于淡黄或柠檬黄。枇杷黄田石因其色淡故更通灵一些,但不及黄金黄田石、橘皮黄田石那么饱和、温润。

③田黄冻石

田黄冻石主要产于寿山中坂,中坂是历史上出产优质田黄石最多的地段。困黄冻石质温润纯净,通体一色,比一般田黄石透明,肌理含萝卜纹,绵密而清晰。田黄被称为“石中之王”,田黄冻则堪称“王中之王”。书画家陈子奋曰:“田黄石中,其通灵澄澈者,为田黄冻,大者极为罕见,价值连城。”

刀感:质较一般田黄石坚脆,刀刻有清脆之声。

④白田石

白田石质地细腻凝结,微透明,色多白中泛黄,似羊脂玉般湿润,肌理含萝卜纹,有如血丝般的红筋。质纯色正的白田石价值不菲,不逊于优质田黄石,但质优者甚罕见。在寿山村附近芹石乡田中,产黄格黄筋的鲎箕田石,也多白中泛黄,萝卜纹紧密,但石燥,油泡以后与寿山溪产的白田石极易相混,应注意区分。

⑤红田石

红田石有两种:其一系天然生成的红色田石,其质细嫩凝腻,微透明,肌理隐含细萝卜纹,属稀有石种;其二因山田被焚或农夫积肥烧草,使蕴藏于其中之田石受高温破坏,表层逐渐变红,肌理仍保留原色,石农称之为“煨红田石”,此石因受热后干燥易裂,少有珍品。

⑥黑田石

田石中纯黑色或黑中带赭者称为黑田石,又称“墨田”。质细润富有光泽,肌理多呈水流状萝卜纹,色泽黑中略带黄味。常裹有黄色石皮,但石质欠通灵,近似水坑牛角冻石。此石产于下坂及铁头岭一带。

⑦乌鸦皮田石

专指表层含稀薄微透明黑色石皮的田石。因类似乌鸦背颈之羽毛,明亮富有光泽,故名。黑皮面积有大有小,尽裹全石的不多见,皮之厚度甚均匀。容易受刀,其皮有不透明与微透明两种,可刻上各种景物,常做薄意雕。石色上品者内裹橘红色。

刀感:嫩中带脆。

⑧蛤蟆皮田石

蛤蟆皮田石乃渗有灰、黄诸色,或黄黑相间的两层石皮的田黄石,如石皮细腻、色均匀、无砂斑,则内部石质纯粹、湿润,肌理有萝卜纹。其纹理或呈流纹或成条状,浓淡变化聚散有致,与田石自身色彩形成强烈对比。

⑨硬田石

硬田石又称粗田石。凡田石中含砂团、多裂痕、色暗、质硬、温润不足、不通灵者皆列为硬田石,属田石中之下品。田溪所经之处均有产,坊间也称”杂田石”。但是这种粗质田石,不一定就是田黄石,需外有石皮,内含萝卜纹者,方可称为硬田石。

2.牛蛋石 

牛蛋石又称牛蛋黄、鹅蛋黄,产于寿山溪流域,是高山、旗山与马头岗一带山上分化而出的矿石滚落溪中衍变而成的。牛蛋石材质有大有小,多呈圆形或扁圆形。在马头岗山坡上开采的独石,多有棱角,由于质地相近,石农也称之“牛蛋石”。牛蛋石有黄皮、白皮、黑皮,也有双重皮。内色泽多呈黄色或红色,质地多较粗糙,不透明。由于质地与田黄石根本不同,所以虽然长期埋于溪水流域的田土之中,却永远也成不了“田黄石”,对少量质地特别细腻者,有人美其名曰“牛蛋田”。

3.水坑石

在高山峰的东北侧,有一座人称“坑头占”的小山峰,冰清玉洁的水坑石就出产于坑头占山坳的坑头洞和水晶洞里。在寿山石矿区里,水坑产区的面积最小。但水坑石的开发的历史已很悠久,后人在寿山村外 “广应寺”遗址挖掘出的 “寺坪石”中就有水坑石。

“坑头溪”的源头就出自高山“坑头占”的小峡谷与谷下的水晶洞中。

水坑石特征,水坑的环境与其他坑石不同,具有“水多”的特点。水坑石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渍滋养,形成了明显的特征,质地颇坚,特别莹澈凝腻,“玉骨冰肌”,透明度极强,其他坑石在这一方面无法与之相比。寿山石中的各种“晶”、“冻”石,水坑石中最多。

水坑石品类:

水晶冻石  透明度极强,十分通灵。肌里有棉花絮状细纹,欲露还藏,情趣动人,色泽多呈白色或淡黄色。

牛角冻石  赭黑色,黑中透出红气,有的肌里有水纹,如牛角之纹理。

桃花冻石  白色冻石中有许多细小红点,或疏或密、或浓或淡。如散落水中之桃花,若浮若沉,娇艳楚楚。  

玛瑙冻石  质地通灵,表里凝澈,或红色、或黄色并间有白色、黑色,各色相互映衬,,色象如玛瑙,光彩烂漫。

环冻石  是水坑石中很有特色的石种。在清澈的肌里有环状纹理,或一环,或多环,或连片、或层层叠叠,饶有情趣。它是火山熔岩被水浇灭后,凝固石化于石中的气泡。我们从中可领略数千万年前大自然神奇造化之功。

4、芙蓉石 

芙蓉石属于山坑石的一个种类,出产于寿山村南面约8公里的加良山矿脉,这个矿脉还出产峨嵋石和溪蛋石等。芙蓉石质地柔而细嫩,如脂如膏,微透明,“似玉而非玉”。肌里含有黄、白色、灰黑色等块状砂团。芙蓉石色彩异常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各色俱全。

古人推崇芙蓉石曰:“美玉莫竞,贵则荆山之璞,蓝田之种;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肌,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中称芙蓉石“似白玉而纯粹。玉不受刀,逊之芙蓉石矣。

芙蓉石的特征 芙蓉石又称之白芙蓉、白寿山。上品芙蓉石天生丽质,雍容华贵,微透明而似玉非玉,手感特别好。前人形容其“如脂如膏如腴” 、“拂之有痕”,这是形容人们对芙蓉石非常珍惜,唯恐有所损伤,仅仅“拂之”当然不会“有痕”。与其他坑石相比,芙蓉石的主要特征是:凝结脂润、细腻纯净,而且品玩最容易上“包浆”。

将军洞芙蓉石    相传,清乾隆年间,加良山顶的天峰洞所出之芙蓉石质地纯洁无暇,细腻如脂,堪称芙蓉石之极品,好石者争相求之。当年一位喜爱寿山石的将军凭籍权势将洞霸占为己有,以后此洞所出之石,人们称之为“将军洞”芙蓉石。

近年,以露天的形式从山顶往下采掘芙蓉石,发现“将军洞”矿井由西向东走向,然后转头向下,所出的“藕尖白”芙蓉石,系夹在松软的“瓷白芙蓉石”之中,石质细嫩通灵,堪称芙蓉石之绝品。

5、峨嵋石

露天大量开采工业用石的峨嵋石矿,位于加良山东面,在开采工业用石时,选择出适宜雕刻大群马与普通石章等质地较细、砂质较少的峨嵋石。其石质稍坚,红、白、灰、绿各色相间,红筋纹较多,而工业用峨嵋石碾磨成粉是石耐火与陶瓷等行业的上等添加料。

6、溪蛋石

在加良山的东南面,有一条十分清澈的月洋溪,从加良山麓的后栊村、罗汉村、大洋村、湖档村以及垅头村逶迤流过,接纳了加良山、九峰山、岭头山的涧水,水量充沛,两岸草木葱茏,景色秀丽。这条溪流的河床和两岸的砂石种零星地散落或埋藏着一些卵状的溪蛋石。溪蛋石是加良山上的芙蓉石块滚溪涧衍变而成的,没有石皮,没有萝卜丝纹,外表呈黄色,内里渐变白色,有的还夹着黄、白色的砂团,块度不大。其质地优美者有人称之“溪蛋田”。

7、高山石

属于山坑石的一个大品类。

高山峰座落于寿山村的南面,海拔983。车子驶抵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对面山峰就是高山,坡上从个个采石洞口排出的石渣,宛如一迭迭高悬崖上的白色或彩色之瀑布,十分醒目。高山石其开采历史之悠久,矿洞之密布、品种之繁多、色泽之丰富、石材之大块,矿脉延伸之广,都堪称寿山石之最。人们形容寿山石时常用“五彩斑斓”这个词,其实主要就是对高山石的描写。

高山石总的特征是:一、色泽丰富而艳丽,红、白、黄、蓝、灰、赭、黑等各色俱有,或浓或淡,或纯色或数色相间,色界比较明显;二、与都成坑、旗降石等质地较硬的石种相比,高山石的质地稍软;三、高山石的透明度较强,谓之有“灵性”,所有纹理比较明显,千变万化,韵味无穷;

高山石品类

①水洞高山石水洞位于“大洞”的下方,由于这个矿洞有地下水浸入,所以称之“水洞”。水洞所出产的高山石,透明度强,并有细密的萝卜丝纹,而且红、黄、黑、白等各色俱全,色泽鲜艳,是高山石中的上品。

②四股四高山石洞是由黄忠梓等四家石农合股开采的,矿洞位于“水洞”东面百来米,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产。其石质比其他高山石稍坚,多呈夹层性的色层,白、黄、红、灰等色相间,质地透明与半透明,石性与色相接近都成坑石的特征。

③荔枝洞石高山石的矿区位于高山峰的东北边,太极峰的半山腰。

1983年的某日,寿山村一位很有经验的老石农张家详(小名红妹),在高山太极峰山腰的一棵野荔枝树下,偶然发现了一处非常有希望的”石脉线”,于是召集家人,经过一年的秘密筹备开矿,1985,红妹开采的矿洞喜讯频传,佳石问世,石质晶莹通灵,色泽瑰丽,红色石犹如新鲜的荔枝果皮,白色石恰如晶莹洁白的荔枝肉.由于洞口有一棵野荔枝树,所以人们称之为”荔枝洞石”,又称”荔枝嘴”“荔枝醉”“荔枝翠”石,质地特别通灵为荔枝冻石。

荔枝洞是一千多年来,寿山石开采史中发现的最美艳,最妩媚动人的山坑石的极品,摩挲之,赏玩之,真令人心醉.

荔枝洞石是高山石的一个石种。按色泽和质地分为:红荔枝,黄荔枝,红黄荔枝,白荔枝,老性荔枝,新性荔枝洞石等;对于透明度强十分通灵的则称之“荔枝冻石”。

荔枝洞石特征十分明显:石性凝结,透明度好,晶莹透澈,红、黄、白、黑各色俱有,艳丽无比,肌理有粗萝卜丝纹,有些原石还有黄色色皮。以色泽论,荔枝无疑艳压群石,堪称山坑石第一。上面所说的是荔枝洞石的上品。但是也不能认为荔枝洞石都是好的,要以每块原石的具体情况论优劣。有些荔枝洞石肌里有“黑针”点、萝卜丝纹太粗;有些则透明度不强、颜色不够鲜亮甚至黝黯;有的肌里有绵砂,或有结团的白的、淡黄的、灰黑的砂块,但这些缺点并没能难道能工巧匠们,他们变瑕疵为神奇,使之成为天然的巧色、俏色。

8、鲎箕石

出产于高山西北芹石村的山谷中,因为这个山坳状似“鲎箕”而得名。鲎,是一种十分古来的海生动物,被视为“活化石”,福建沿海常见,其甲壳可制成锅勺,称之“鲎箕”。鲎箕石是埋在山坡中的“独石”,外形多不呈卵状。但长期受水土的滋养,质地比较细嫩,并有粗萝卜丝纹。其质美者特征与田黄石相近,所以有“鲎箕田”之称。鲎箕石应属于掘性高山石,而且石性较燥,不能与田黄石相混淆。

近年还开挖出一种人们称之为“大红袍”的“鲎箕花坑石”。灰黑色的质地上,不规则地散落着或大或小的红色斑,边界清晰,有的还渗有小小的白色斑、黑色斑与红筋纹,饶有情趣。

9、都成坑石

又名“杜陵坑”、“杜林坑”、“都灵坑”、“渡林坑”、“度麟坑”、“渡藤坑”等。

都成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山、善伯洞山、月尾峰对峙。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迷翠寮石和花坑石等。

清光绪年间,著名文人郑杰《闽中录》中形容都成坑石:“都灵坑,五色斑烂,温纯深润。”都灵坑石,黄、红、白、黑、灰,色色艳丽,富于灵性。黄者色泽由如田黄石,有黄金黄、琵琶黄、桂花黄、蜜黄……红者,红如桔、红若丹砂、红像桃花、红似玛瑙……白者,带微黄色之葱白、带蓝味之灰白或结晶通灵之白……;还有黄、红、白色彩既交错,色块边界又分明,质地却晶莹之五彩都成坑石。著名金石书画家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对都成坑石的评价:“半透明而有异光,闪烁夺目。”“其质温润幽雅,皆美妙可爱。”“外有青黑色石皮,石工留其多寡,刻以薄意之花卉、山水、巧妙天成,田石几不能专美矣。”

都成坑石的特征 都成坑石“石线”较薄,厚度一般不会超过十几公分,因为都成坑石的矿脉多夹在坚硬的围岩之中,开采困难,而与围岩紧紧相连的工艺用石,往往却更通灵,因此就有了“粘岩都成”之说。所以石料多与黑色岩石一起开采,石农形容都成坑石:“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水色”石福州方言,比喻石的质地如水那样莹润可爱。这则俗语,形象地描绘了都成坑石的特征。

我们分辨都成坑石与他山之石的区别,除了上文谈到的通灵度与粘岩之特点外,有的都成坑石所具有不通透的灰色石皮与并行又宽窄不等、稍显弯曲的条纹也是都成坑石之特征。人们把都成坑石拿在手中品赏,仿佛能听到它被敲击发出的铿锵之声。抚摸赏玩它,越摸越亮,色泽始终艳丽如新。因此,都成坑石曾被人们推为山坑之首。

如今,都成坑山已开辟为旅游区。公路已通到都成坑山琪源洞的附近。采石洞纵横交错,上下相连,犹如步入迷宫。洞壁岩石坚硬,十分干燥,也很安全。该矿区明显区别于寿山石矿区其他石种的采石洞,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农之艰辛,又可看到粘在围岩表面,残留着的晶莹的都成坑石。

10、花坑石

产于都成坑山脉东南面的方田仔山。方田仔山,多土质结构,人们很难想象,大自然又是何等造化,使花坑石矿成一条数十丈长的脉线,又零星、又团结地埋藏于山土之中,花坑石质地比较坚脆,有白、红、黄、紫、黑、绿、灰、蓝各色相间。其具有的绿色、黄色、蓝色和棕色的“玻璃地”结晶性条纹,十分晶莹美丽。凡是有这种纹理的花坑石皆出产于方田仔山。由于方田仔花坑石,是寿山花坑石之主体,所以一般称为“花坑石”的,即指该石种。

花坑石,20多年前由石农陈为泉兄弟首先发现开采。开采时花坑石外表粘着硬质砂土,打磨去掉砂土后,纹理千变万化从无相似,光亮耐看。现十分罕见,价位一直扶摇直上。

11、善伯洞石

又名“仙八洞石”,矿区位于寿山村东南面约4公里的善伯山,与月尾峰相邻,与都成坑山隔溪相望,这里树木较多,景色秀美。相传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寿山村有一位叫善伯的石农,在与月尾峰相邻的山中发现了寿山石矿脉,出产了一批质地与色泽上乘的寿山石。村民都为他而高兴,可惜好景不长,矿洞塌方,善伯不幸被掩埋在洞中身亡。人们为了纪念他称这个矿洞为“善伯洞”,把这里出产的寿山石名为“善伯洞石”。   善伯洞石的质地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半透明状或微透明,富有光泽。老性善伯洞石有的还含有金砂点。有的石中有粉白色的色斑,俗称“花生糕”。善伯洞石的质地微坚而又带有韧性,善伯洞石的色泽很丰富,有黄、红、白、灰、紫、黑等色,单色或多色交融,色泽分明。按质地又分为老性善伯、脱蛋善伯、新性善伯、善伯尾等。历史上开采善伯洞石的规模都很小,产量很少。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产了一批体积不大而质地上乘的善伯洞石,将石材置于阳光下或灯光下观察,可发现石的肌里有的有细小的金砂点,耀眼闪眼而饶有韵趣,俗称“金砂地”,但不是整块石都均匀的遍布有金砂点,如果整块石都是金砂点在闪亮,就不是寿山善伯石。这个时期及以往出产的善伯洞石质地与色泽最好,石农称之为“老性善伯洞石”。

12、月尾石

月尾石,又名“牛尾石”,出产于善伯山相连的月尾山的山麓之中,是善伯矿脉的延续。月尾峰树木茂盛,青翠葱茏,源自善伯、月尾山之间的一条小溪直冲而下融入寿山溪,两溪交汇处称之“双溪”,这里山青水碧,景色特别诱人。

月尾石质地细润而较松,微透明或不透明,肌里偶有白色或绿色斑点,色泽主要有绿、紫二种,且深浅变化不同。其品种有月尾绿、月尾紫和艾叶绿石等。

①月尾绿石  淡绿色或绿中带黄者,质地较松,有格纹,以色泽青翠通灵者为上品。有些月尾绿刚开采出来时,往往明洁动人,久之则发现多裂纹。

②月尾紫石  质地比月尾绿石稍硬,有红紫与褐紫二种,常有白色或绿色斑点,有的还含有细砂粒。月尾紫石以色浓、色纯者为好,无格纹、色斑和砂质者难求。紫色是富贵之色,有“紫气东来”之说,所以质地纯洁,色泽浓艳的月尾紫石历来倍受珍爱。

3、连江黄石

连江黄石产于寿山村东面属日溪乡与连江县境接壤的山仔濑矿脉,金山顶山的东北坡,石多呈藤黄色或土黄色,所以称之为“连江黄石”。这种石材质地较脆,微透明,石性较干燥,多细小的裂纹,肌里隐现弯曲而稍直的条纹,层层叠叠,俗称“九重粿”纹(福州的一种小吃名点),并常有褐黄色之筋格纹。历史上就有石贾以连江黄冒充田黄石贩售。其实连江黄与田黄石天差地别,只要以田黄石的三大特征:石皮、萝卜丝纹、红筋对照观察就不难区别。

14、旗降石

旗降石,又名“奇艮”、“奇岗”石,属于山坑石的一个品类,出产于寿石村北面的旗降山,奇降矿脉还出产焓红石。

旗降矿脉呈倾斜状石层,像梯田一样一层一层,顺着山峰的坡度向下延伸,与旗降石共生的外围矿层叫焓红石。焓红石是旗降石脉的“母线”,占总矿脉的十分之九。而优质的旗降石称为“公线”,只占总矿脉的十分之一。

旗降石的特征  旗降石质地细腻脂润,不透明,在寿山石中韧性最强。正是由于韧性强,所以旗降石雕刻的难度最大。艺人在挥动木槌敲击卡凿(一种雕刻刀具)凿坯时,卡凿经常会被这种韧性弹跳而出。而修光时这种特性更为明显,刀下的石粉会成片卷起,有如刨木卷起的碎木屑。

旗降石的色泽很丰富,以黄色为基调,有黄、红、白、紫、灰等色,或单色,或二、三色相间,色泽深浅变化,或浓或淡,互相辉映,甚为美艳。有些旗降石的肌里含有“花生糕”,有些则有红筋格。

旗降石的品种由于几个奇降洞所出产的质地与色泽相似,所以旗降石不以矿洞而以色泽区别品种。可分为黄奇降、李红奇降、白奇降、紫奇降、彩虹奇降和银裹金旗降石等。

15、焓红石

焓红石与旗降石都出产于奇降山,是旗降石的外围矿脉,俗语说“焓红奇降边”。其质地比旗降石稍粗,多巨材,石性坚脆,不透明,有白、红、黄、紫等色,还往往渗杂有红色、白色或淡黄色的砂粒。焓红石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红黄之色常裹在白色石层之中,其红黄之色多不纯,然而却往往含有特别浓艳的同类色斑点。如果按照这些特点,应该名之“含红石”,为何却称之“焓红石”呢?

上文介绍到焓红石是旗降石的外围矿石,因此多先开采运出洞外。而奇降山又远离村庄,洞外田地贫脊,村民每年在耕作之前,常将晒干的稻杆头与稻杆一起堆积在田里燃烧,其灰烬作为肥料。就把混在其中的矿石一起燃烧。这种燃烧过的石色与天然色泽的色感不同,但有的红色却更鲜艳。而燃烧的福州方言谓之“焓”,奇降矿脉出产的“含红石”虽然是天然的,因为质地、色泽与人工燃烧的石头相似,而且“含”与“焓”谐间,所以“含红石”就成为了“焓红石”。

16、老岭石

老岭石又名“柳岭石”,出产于寿山村北面的柳岭山中,属于柳岭矿脉,矿藏十分丰富。

福州地区南朝与宋朝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陪葬的石俑,据考证这些石俑大多为老岭石所刻制。这说明早在1500年前的南朝,老岭石就已经开采,宋代时已大量采掘。上世纪50~60年代,柳岭矿脉也有大量出石,当时很多寿山石雕的一般产品都已老岭石为原料。此后柳岭矿脉主要开采工业用的耐火材料,近年在耐火石料中发现了一些可用于工艺雕刻的石材,质地与色泽往往比就的老岭石更加丰富多彩。

以雕刻用料的要求来衡量,老岭石属于粗质石料,材巨,质地坚脆,含砂,不透明,有青绿色、淡黄色、黄色、灰色、黑灰色等。其质地较好者可分为老岭青、老岭黄、虎嘴老岭石等。

①老岭青石 淡绿色,带有黄味,有许多结晶性斑纹与小白点掺杂其间,结晶体部分微透明。由于质坚,雕刻运刀时有嘈嘈声,其石屑有如细小的玻璃渣。

②老岭黄石 淡黄色或黄色,同样隐现淡色的结晶性斑纹与小白点,时有小砂丁隐于石中,质地稍松于老岭青石。

17、大山石

大山石出产于旗降山附近的大山坑,是露天开采的矿藏,所出产的矿石大部分质地粗糙,含砂量多,只能用于制作耐火材料,在开采耐火石中发现有少量事宜雕刻用的大山石。

大山石有红、紫、兰、黄、白、绿色,以黄白色和绿白色更多见,其黄、绿部分是结晶性的冻石,石性稍坚;而白色的部分多为网状的绵砂,石性稍脆。有的大山石带有黄绿色的砂岩,或有深色的铁锈格石皮。结晶体较大的大山石称之大山通或大山晶,少量黄色冻石的质地纯洁通灵,相当名贵。

18、汶洋石

属于柳岭矿脉,出产于寿山村北面汶洋村的漏岭,实际上就在柳岭山的后背。1997年发现矿苗,1998年开采,出石后以村名称之汶洋石。

漏岭石一座很高的山峰,汶洋石有好几个矿洞,出产好石的坑洞都位于半山腰的陡坡上。前往矿区了解情况十分艰难。如果从汶洋村入山,小公路坎坷难行,而从寿山村出发,车可直达老岭石矿区的山顶,然后从山顶沿着踩出的羊肠小道下坡,遍地沙石,一步一滑,稍不留意将会有摔下坡的危险。石农能够扛着数十斤重的石头如履平地,让人佩服之至。

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石农白天采石,晚上十二点后才开始卖石。傍晚时分常可见到一辆辆小车鱼贯而来,原来是购石者上山,要等到深夜才能到矿洞选购汶洋石。

汶洋石的外表极似芙蓉石,要说汶洋石矿区与芙蓉石矿区,直线空间距离有十几公里之遥,却能产出相类似的矿石,可见,大自然的造化是何等精妙!还有一处相似的矿石“山秀园石”。

汶洋石质地细腻纯洁而稍坚,微透明,有红、黄、白、黑等色,色泽鲜艳,色界分明,肌里有细小的结晶性条纹。汶洋石的块度较大,是制作石章的理想材料,其美中不足者是小裂纹较多。

汶洋石与芙蓉石相似,其硬度、通灵度比芙蓉石强,结晶性条纹多,含水份及小裂纹多,含蜡质则低于芙蓉石。上品芙蓉石最忌沾染油脂,而大多汶洋石则需要上油保养。无裂无格的汶洋石结晶体,质地纯洁细腻,可与芙蓉石媲美。

质地较嫩的汶洋石在矿洞中观看,没有裂纹,可是拿出洞外后不久,由于水分蒸发,小裂纹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石农与石贩都想了许多办法,目前比较有小的方法是,开采出石时就上油并用薄膜纸包起来,使之不与空气接触,经几个月、半年脱水后石性将会稳定,再放在油里保养,这样可以避免新裂纹的产生。

19、松坪岭石

又称松柏岭、松板岭、松毛岭石等,属于黄巢矿脉,出产于寿山村北面日溪村的黄巢山,与柳岭相邻。

 松坪岭石历史上就有开采,上世纪30年代龚礼逸《寿山石谱》中就有“党洋绿”与“松坪岭”的记载。其后又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石。1992年重新开采,初始所出之石质地稍粗、质稍脆、不透明。愈后所出之石,石质愈佳,微透明,其上品相当通灵。松坪岭石有红、黄、绿、白等色,或单色,或二色、三色相间。

近年,松坪岭石矿洞向纵深采掘,渐入党洋石矿脉,所出之石极似黄枣洞石,质地通灵,肌里偶有小结晶点或小白点,有黄金黄、淡紫、白色等,块度虽小,价值不菲。

20、党洋石

又名墩洋石、黄巢冻石,这个矿区主要开采工业用的耐火石,编号为“二号矿”,所以党洋石又俗称“二号矿石”。矿区位于黄巢山,松坪岭石矿的后背山岗,属于黄巢矿脉。

黄巢山挺拔险峻,气势雄伟,矿洞位于峰顶。在高高的山峰上俯视山下盆地中的党洋村,田园连片,农舍多与绿树翠竹相依,炊烟缭绕,给人以纯朴、平静的感觉,犹如世外桃源。

黄巢山早年即有出石,清朝乾隆年间的文人郑杰《闽中录》中就有开采党洋石的记载,至今已有300年的悠久开采历史。以后由于党洋的村民认为黄巢山石他们村庄的风水山,禁止采矿,所以停产已久。上世纪80年代,寿山矿区大量出产工业耐火石,黄巢山也相继开采,矿工在采掘耐火石时发现了党洋石。党洋石质地韧而稍坚,蜡质强,用雕刻的手凿凿之,如凿蜡,石屑呈卷曲状。有绿、黄、红、白等色,肌里时有夹杂淡红色或紫色的砂岩或粉白点。党洋石的上品按色相分为党洋绿、黄枣冻、鸭雄绿等。

黄枣冻石又名黄巢冻石,质地通灵色泽纯洁的黄色、红色或白色的结晶体。

21、山秀园石

属于黄巢矿脉,出产于黄巢山脉山秀园村与南峰村之间的“木扇橰夹”,以产地附近的山秀园村命名。

 山秀园村旧名“木扇橰夹”,是畲族聚居的小山村,不但十分偏远,而且地处高山之巅。前往山秀园村有两条途径,编者先乘车前往,然而道路简易,崎岖不平,汽车没跑多远就“抛锚了”只好改由水路入山。乘船漫游在美丽的畲山湖上,仰望畲族山村似乎悬挂在山顶。拾级而上,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到了山秀村,经了解还只是一半的行程。穿过村中凹凸不平的石块路,继续沿着或土或石的小道而上,又是一道道山梁,真是到欲罢不能的时候才到矿区。笔者前往许多寿山石矿洞考察,这是最艰难的行程。

山秀园石是一个新的品种,其质地与色泽的优劣相差较大。

①蜡质山秀园石

蜡质山秀园石与芙蓉石相似,质地细腻脂润,微透明,有红、黄、白等色,红如蜡烛,黄似蜂蜡,石中时有黄色的沙粒或沙粒团。与芙蓉石相比,稍大块的芙蓉石中往往穿插有成块的砂岩。

②夹板山秀园石

夹板山秀园石质地稍坚、黄、白、棕褐、黑色相间,或成夹层状,深色石的肌理常有同类色的纹理及小沙粒。

二、寿山石雕技艺及工艺流程

1、寿山石雕——国家级非遗项目:福建寿山石雕为中国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奇葩,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均收藏有大量寿山石圆雕、浮雕、薄意、钮雕、链雕等摆件和印章等作品。20065月,国务院将寿山石雕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序为民间美术类(II-35)第334号。

2、圆雕。又称立体雕。是物体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寿山石雕与殷、商、周、秦、汉、唐的百雕一样,圆雕也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论是出土的南朝寿山石石猪和南北宋的人兽俑,都足以证明。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鼎盛时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圆雕技法。这一时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艺人杨玉璇、周尚均等都是圆雕大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现代,由于寿山石雕的题材不断扩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断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镂空雕”、“链条雕”、人物和雕刻动物的大型群雕,使圆雕更加精美完善。

3、钮雕。寿山石作为印材以其脂油如玉、柔而易攻、色彩斑斓,媲美玉石之特色备受青睐,黄宾虹于《古印概论》曾说:“寿山石发达于元明之间,最初寺僧见其石有五色,晶莹如玉,琢为牟尼珠串,云游四方,好事者以其可锓可刻,用以制印。”寿山石用以治印后,其印钮雕刻也随之发展起来,在继承历代钮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石质特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寿山石印钮雕刻最初以古兽为主,逐渐发展至有博古图案、羽毛、鱼虫、花果、人物等多种类型,印钮虽小,不少艺人却费尽心思,以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使方寸之间气象千万。

4、薄意。薄意是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也是寿山石雕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用薄意浅刻如画,所以也称“刀画”。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随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正因如此,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

5、浮雕。高浮雕接近圆雕,又有别于圆雕。它所表现的不是立体的形体和完全的空间,它表现的是二维空间,是在特定的厚度上,通过压缩所雕刻对象的比例,利用光线明暗,透视等造成较抽象的空间效果,使作品虚实分明,形象自然。寿山石雕创作在结合石材、石色时,在高浮雕画面上应强调满而不堵,即在于“透气、贯气”,静中有动,以实表现虚;在满的构图中求空灵,即实中见虚。

6、链雕。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链雕也是从圆雕技法中发展出来的,最早见于玉器的雕琢。由于寿山石硬度比玉石低,雕刻寿山石链雕更难,稍有不慎,链断石毁,则前功尽废。寿山石的链雕源于清初,一般情况下,质细性坚,纯而无格的寿山石比较合适。在相石打坯时,首先要安排安链条的位置。链数一般为多环,所选用的石料比较大,为了避免石质碰裂,艺人常用的拐弯法取链。其次,链雕方章讲求对称,所有链环力求同长、同大。第三,在巧色的利用上讲求对称,艺人一般采用“调石”法去处理,把石材从左往右调,好颜色在下边的要调到上边,作为钮饰,同时要调好色泽的位置,要顾及链条的长短。

7、镂雕。又称镂空雕,是从传统中国石雕工艺发展而来。古代石匠常雕刻口含石滚珠的龙。龙珠剥离于原石材,比龙口要大,在龙嘴中滚而不出。这种古龙钮石章中活动的“球”就是最简单的镂空雕。1955 年,寿山石雕名师陈敬祥从传统技法衍化开去,用自己创新的刀具,在一块20多公斤重的高山石上,雕出鸡笼内外群鸡共乐的作品,一只母鸡从被镂空的鸡笼中伸出头部,与蹲在鸡笼上部的一只公鸡示爱,又与鸡笼边数只小鸡组成生意盎然的画面,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华君武称之为《求偶鸡》。

镂空雕对石料要求高,尤其是镂空部分,寿山石材质要细要纯。为了“镂空”,艺人产特制各种刀具,自《求偶鸡》后,寿山石“鸟笼”、“花果篮”、“螃蟹篓”等雕刻作品相继出现。

8、透雕。透雕作品主要用的是扁平的寿山石材,先将石材锯成两面均为平面的原材,留出边框,在中间构图后通透雕镂,两面都要雕刻,雕刻技法与浮雕相似。其代表作《南昌起义纪念馆》,由林寿煁大师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作品选用一块寿山石,长方形框状,框内主体为南昌起义纪念馆。纪念馆上部被镂空成为飘浮在天空中的红、黄颜色的云,极富立体感和空间感。

寿山石透雕技法还常用于雕镂笔筒和桌屏等。

9、镶嵌雕。其石雕配件常与木、牙、角等框架部件相组合。其雕刻重于画面设计与嵌饰主体(如漆器屏风、挂联、器皿等)的选择。二者力求统一协调,相互衬托、相互辉映。粘贴石刻片的板面一般应略低于外框,底板色调多为暗色,如黑漆等。用各种颜色的寿山石石片粘贴的画面应疏密有效,符合画理。石片色彩要注意对比度和光亮度,使整件作品光彩耀目。从技法来说,与高浮雕略同,不过分解而已。通常要按设计图要求,将不同色彩的寿山石锯成约一厘米左右厚的石片,按需求磨光,用漆糊或树脂等粘剂粘贴上去,后平方并修整打磨成形。

10、微雕。清初名师杨玉璇、周尚均、林清卿等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上细小的名字。后来,有人在印章或挂件上镌刻极细微文字或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20世纪80年代,福州寿山石界开始风行微雕,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忠森、张平等。作品文字或画面有时要“微”到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书法家启功誉陈忠森有“铁笔”之功。其寿山石微雕《百只熊猫乐园图》获美国“世界艺术中心”特别金奖。

微雕对石材要求十分讲究,被雕刻处石质要绝对精纯,含不得半点沙隔和裂纹,其次刻刀要讲究,多为刻者自作。其三,要求刻者有“精熟”的书法和画功。第四,要有扎实的用刀基本功,力求用刀稳、准、狠。第五,应把握刀具与石材所产生的线条变化的艺术效果。

11、相石。将寿山石变成工艺品,需要进行加工与雕刻,相石是其中最先最重要的环节。分为选石、审石、画石、躲石等环节。

a、选石:就是选取石头。有经验的艺人会选取适合自己发挥特长的石头。选取的原石要具备一定形状、色泽、纹路的要求,尽量少有裂纹和砂隔。但不能只近求具有“细、洁、润、腻、温、凝”的高档石,要发挥“一石一世界”的优势,从一般人眼中认为不怎样或不高档的石头中选出“好”石,创作出好作品。

b、审石:是创作作品成功的根本。审石多从外形看起,石头一般分椭圆形、长形、扁平形、圆形、锥形等,要针对不同雕件的需求,选取不同形状的石头,并没有固定的选用模式。但老艺术家们对石形的探讨十分讲究,《长征组雕》组的创作人员曾多次讨论石形,“最体裁衣”,反复揣摩后,才确定主景毛泽东旧居和周围远近景物的位置,以保证创作成功。审石还要弄清石头的基本色彩和内里颜色的分布走向。艺人常说:“好花插在前,好色排在前”,“巧色配得好,作品才是宝。”还说:“绿叶衬红花,巧色重在巧。”

c、画石:就是用毛笔或其他彩笔在所选用石头上勾勒景物位置,或是在其他纸上勾勒景物,帮助雕刻者揣摩,并确定雕刻方案。有时,艺人还用打泥稿、制泥塑等方式来模拟胸中作品形状,启发自己的设计构思。艺术构思辅助方法。

d、躲石:是寿山石雕圆雕作品相石的特殊手法。在长期艺术实践中,艺人们为了突破原石的形状和色泽的限制,不拘泥于形象的结构比例是否准确,借用民间传统雕塑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来设计构思人物、动物的形态,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同时又“顺理成章”地躲过石料材质上的砂隔、裂格、水痕及色彩不适等不足,收到出人意料不到的艺术效果。

12、凿坯。是使用各种手凿、锤刀、钻具等进行雕刻,让作品景物层次更加分明,结构更加清晰。凿坯应先粗后细,由表及里,对复杂精细的纵深部分进行镂刻,先用钻具打出若干圆洞,后用手凿、卡凿等整理收拾,使作品景物诸如人体结构、衣饰、动物鬃毛、肌肉、山体的皱法、树木、花卉枝叶、瓣蕊等更加明晰。

13、铲地。属凿坯中的一个过程,艺人按石料色层的厚薄进行铲地。铲地是用平口卡凿和手凿等铲除画面空余部位,甚至显露出里层的石色。大面积的底地被铲平后,才改用小手凿或小钻头,铲剔出景物之间的细小空隙部分。铲地达到预定的层次后,再进行景物的雕刻。现在也有许多艺人用机械进行铲地,铲地留下的小圆孔应认真处理,否则作品显得十分呆板。

14、修光。这是雕刻镂镌的最后工序。用不同雕刀和刀法,完美地镌刻景物形象。细处用的是指力,小处用的是腕力,大处用的是腕力、臂力。西门派修光喜用圆刀、半圆刀修整,运刀简练浑朴,饶有古意,摸不刺手。东门派修光喜用尖刀、半尖刀修整,刀法矫健、玲珑清晰,刻画入微;现在两种刀法已被广泛融合在一起使用。

15、磨光。寿山石雕作品雕刻成型后,要经过磨光。这道工序对作品的成败有着重要作用。经精心磨光后的作品光润莹澈,通灵明亮,惹人喜爱。磨光常用的材料有砂布、粗绒草、冬稻茎、小砂纸、竹签、桐油、瓦灰砖、上光粉、白菜油或花生油、芝麻油等。三道工序为粗磨、细磨、揩光。有时作者在磨光后还会进行再修饰,以增强艺术形象感。

16、仿古。这是寿山石雕界常用的特殊处理作品的方法,就是用染料对作品进行仿古处理。使工艺品罩上古铜色或加深加重石头的原来色彩,让作品呈现古色古色之风味。

除药物罩染法外,还有用稻壳或竹蕊线香烧着的烟雾熏染石雕品。寿山石雕工艺品经烟雾重染上黑颜色后,会使石雕品变“旧”,显得更为古雅、浑朴、年代久远。

17、煨煅。这是一种传统加工寿山石原石的方法。清代郭苍《草堂集》载:“另一种煨乌,以高山、奇  、墩洋之硬者,煨以稻壳。火色正则纯黑加漆;火色偏则拖若汉玉;火色过则碎矣。石客选其光润者为黑田。”1937年,梁津《福建矿物志略》也有稻糠煨煅法介绍。

用煨煅法处理过的寿山石被改变了色彩,常呈现的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人称“煨乌”和“煆红”,被列为寿山石的两种新品种。

锯章:锯章是雕刻印章的最先工序。先从原石中选出无格无裂痕、少砂粒的材石,再按制章人预先设想,将原石锯成长形、方形或扁形的章坯。若需要特殊形状的印章,可运用锉刀将规整形状的章坯挫磨成圆形或椭圆形,或其它特殊形状的章坯。

18、底坐

19、上蜡:粗质寿山石在磨光或罩色处理后,常需上一道薄蜡,以保持石质的稳定。上蜡所用的原料是以四川的蜡百分之六十五和东北软蜡的百分之三十五渗合溶化而成的中性蜡块。

上蜡前,先将粗石制成的雕刻品加热至摄氏一百至一百五十度,用毛刷蘸溶化了的蜡液薄涂外表,待均匀后缓缓降温冷却。再用软质麻布细心揩擦,直至焕发光泽。但名贵寿山石均不宜上腊。

三、寿山雕刻工具

20、卡凿:是种上呈方形,刀口扁平的刀具,长度约20厘米,用于打坯。以刀口的斜面不同,分单面凿和双面凿两种。“单面凿”刀口薄,打坯时切面准确,但刀角易损,仅宜于雕刻细坯;“双面凿”刀口厚,经得起锤打,但受刀位置不及单面凿精确,多用旋刻粗坯。

21手凿:主要用于凿坯。一般长度约17厘米,上部套上圆形木制把手。以刀口形状分为“平凿”和圆凿两式。“平凿”形如卡凿,亦有单面、双面之分;“圆凿”刀口呈弧形,有大圆、小圆之别。

22、雕刀:又名“修光刀”,其钢质及其刀品形状各人的习惯而有不同的选择。有平刀、圆刀、尖刀和半尖刀等多种形式。此外还有适应各种技法需要和特种雕刀,如铲刀、勾形刀、三角刀等等。

23、钻:钻是用来钻空的工具。可分为太平钻、手钻、针钻等多种形式。

24、锉刀:是用来锉磨石头的工具,上尖下宽,刀具两面布满锋利的尖刺。

四、艺术流派等

25、东门派:。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他们多聚居于东门外鼓山镇一带。雕刻作品以圆雕为主,以传统吉祥寓意和民间故事题材为主,亦有人物、动物、花果、山水等。雕品精巧华丽、雕镂结合,俏色分明,装饰效果强。代表人物有林谦培、林元珠等。

26、西门派:又称印章派,于同治、光绪间形成。艺人多集中于西门外凤尾村一带,店肆多分布于总督后,以刻制印章为主,其钮头、博古,追求古朴浑厚,端庄典雅。其薄意则追求文人逸趣,清雅意境。代表人物为潘玉茂、潘玉进、林清卿等。

四、寿山石产地和商号

1、寿山村:是福建省石、中国候选国石寿山石的中心产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的西北郡,村之西北是日溪乡汶洋和党洋村,西南是本乡芹石村,东南与芙蓉村相连,东西则与连江县瓦窑门隔界。面积18.3平方公里,距市区25公里,海拔平均800,人口约1550多人。民谣唱到“寿山村山连山,水绕水,山出石,高且寿。”

2、寿山溪:美丽的寿山溪又称田黄溪,它夹藏于寿山村的群山之中。出产有神奇田黄石的长8公里的溪段叫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出石面积约1平方公里大小,呈“灵芝”之形。这里山形奇特,溪水淙淙,溪旁有“龙井”、“龙床”、“盘陀石”、“狮头岗”、“虎山”、“象鼻”等奇景。当地人称“田黄要吃坑头水,如意之地出帝石。”

3、寿山村古矿洞:2010年,由寿山村石农集资开发的都成山古矿洞建成。矿洞在长度达300多米的琪源洞、元和洞、坤银洞的围岩中延伸。游客可见到岩石中残留的矿脉线和红、黄、白、灰等美丽的都成石,以及采石的艰辛与不易。

4、广应寺:又称寿山广应禅院,始建于唐。光启三年(88年),传说广应院僧人最早开采寿山石,制造佛事用品,故有“寿山石文化祖庭”之说。采石僧人在高山、坑头和都成山等处均留有“和尚洞”。明、清时,两次大火烧毁寺庙。古时,寺内留存的寿山石在地下水浸蚀变得古朴温润,人称“寺坪石”。

5、寿山传说:《榕城考古略》载:“寿山,距郡北八十里,与芙蓉、九峰对峙,产美石,莹洁如玉,可为印章,郡旧以产寿山石名著。”其实,寿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十多个山头的共名。传说村人陈长寿在山中下棋胜了,仙人将棋子赠与他。砍柴中,他不慎将棋子丢到山头化成了寿山石,故村人将这些产石的山头统名称为“寿山”。

6、狮头山:位于寿山村中部,坐南朝北,东西横卧,如只雄狮静守着下坂的田黄宝地。卷毛狮头的嘴与鼻维妙维肖,两只狮眼雄视眈眈,宛如“悍狮”,又如“醉狮”。民谣唱:“穴在黄坑口,赶着鲤鱼满溪走。狮象把水口,谁人赶得到,黄金得三斗。”山中曾产有狮头艮石。

7、都成坑山:海拔850,山中所出都成石品质优异,名列“山坑石”之冠。其中,有黄色晶冻都成石者,肌里有萝卜丝,极似“田黄”石。此外,红、白、灰都成石和五彩(巧色)都成石质量均列上乘。据传山中“和尚”洞开采于唐、宋。出石最多的琪源洞,开元洞、坤银洞,现已被开发成寿山石古矿洞景区供游人参观。

8、高山:海拔983,在寿山村南面,自唐代广应寺和尚在高山开采高山石以来,高山一直出石。现在遗留下大、小矿洞数十百个之多,其中出名的石种有荔枝萃、高山晶、高山冻、玛瑙、太极头、四股四、白水黄石等。

9、旗山:海拔1129.3,为福州市最高的山峰。其山形奇特,西向有马头形山头接连着马鞍形山头。山中古林参天,在山下远处望去似空中舞动的旗帜,故有旗山之称。山下有广应寺。山中出产有旗山艮石、马头艮石。

10、加良山:位于北峰宦溪镇峨眉村一带,为海拔634的锥形山,距寿山乡芙蓉山仅3公里。山体叶腊石储藏量极丰富,出产叶腊石矿洞达100多个。其中被用作雕刻的工艺石称芙蓉石。有白芙蓉、红芙蓉、巧色芙蓉等多种。陈子奋称赞之:“芙蓉之质与色,直可与田黄冻石雄峙寿山。”其中,将军洞出产的“将军洞芙蓉石”列为第一。但矿洞已毁,早已绝产。

11、善伯山:善伯山是寿山十几座大山中的一个山头,约海拔800上下,与著名的都成坑山对峙,山下有寿山溪流过。山中出产有善伯洞石、月尾石等。相传有位叫善伯的石农首先发现山中矿脉,为了开矿最后累死在矿洞之中。所以人们就将洞中出产的矿石称为善伯石。善伯石质量上乘矿石成分多为地开石,为山坑石类中的上品石。

12、旗降山:旗降山为寿山村北的一座山头,与大山隔沟相望,海拔约700上下,在山中出产的矿石多呈蜡黄色、红色或灰色或白色,略具油脂光泽,不透明,质地纹细腻。属山坑中上等工艺品石材。在与旗降山西面隔海对峙的山头叫大山,大山出产的大山石矿石呈灰白、绿白、红黄色、微透明,则属山坑中一般粗石。

13、寿山不是一座山名:在寿山村找不到寿山,原来这只是村中十余座山头的总称。传说,古时有位叫陈寿山的村民,是位下棋高手。一天上山打柴,见两位长者下棋。他也上前对奕。结果,他盘盘皆胜。两位长者将棋子送给了他。后来,陈寿山在砍柴时不慎让棋子滚落在地上,正在捡拾时,粒粒棋子皆化成了闪亮耀眼的寿山石。他高兴地每次只捡一块回去,从不贪心。日子久了,各个山头均长出了寿山石,美丽的寿山石富裕了村中农民。于是,大家把这些出石的山头都称为寿山,以纪念这位造福乡里的乡亲。

14、寿山古街:寿山村内有条专门销售及其雕刻品的古街,2002年,在政府统一规划后,由村内数十户农民自筹资金改造而成。这条商贸街两旁建筑为仿古式的二层民居,占地约10余亩,有商贸、观光、食宿的综合功能,并开辟成前店后坊的商店,游客到此可采购到当地矿洞出产的寿山石及其雕刻品。

15、田黄石的最后两亩地:人人都知道田黄石濒临绝产,然而在出田黄石的“如意”之地,还有最后两亩地未被挖掘。这里离坑头洞只300多米,一边田埂靠着坑头溪。当地有“不吃坑头水,不出田黄石”之说。因此,村民把这块田地保护起来,不准挖掘,称之为“田黄石的最后两亩地。”

16、中国寿山石馆:中国寿山石馆于2002520,由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人民政府和产地晋安区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成,是国内首家集寿山石历史文化、原石品种、雕刻艺术为一体的寿山石专业博物馆。它座落于寿山村溪旁。建筑尊重寿山村生态环境,按原有民居的布局形式,以四合院为主体架构,与周边山形和溪流融为一体,被誉为“寿山明珠”、“朝圣‘石帝’殿堂”。

17、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鼓山前屿“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位于鼓山镇镇政府边,占地20多亩,由鼓山镇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于2000年开业至今。中心内260多家销售店多为东门派传人所开设。鼓山镇素有“石出寿山,艺出鼓山”之说。中心已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集寿山石学术研究、培训雕刻技工、举办精品展览、提供雕刻创作、销售、原石交易及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交流之处。

18、福州特艺城:位于福州市六一中路台江商贸中心地段。占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内有销售店50多家。

19、光明港珠宝玉石城:坐落于六一路光明港,毗邻特艺城,2009年开业,面积15000平方米,入驻商家150多家,被福建省宝玉石协会授于“福建寿山石第一街。”

20、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198010月,福州雕刻厂更名成立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50年来,人才辈出,获中国和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者有郭功森、冯久和、林发述等二、三十人。创作有大型组雕《长征组歌》、《闽西组雕》等。周宝庭、林享云、林寿煁等作品三获中国工艺百花奖金杯奖。出版有《福州雕刻》报等多部寿山石刻著作。赴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大型展览达数百次。为寿山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重大贡献,有江泽民等数十位国内外领导人参观过总厂“芝田阁”的寿山石雕展品。

21、藏天园:座落于西湖之畔的白马北路,聚集有数十家寿山石专卖店,被列为“福建省旅游商品定点单位”。2009年藏天园雕制并开设有寿山石专柜出售北京奥委会《寿山石牡丹纽印玺》等奥运礼品和上海世博会寿山石章礼品。每星期六还开辟寿山石早市。

22、樟林石雕城:樟林村石雕城,占地二十余亩,位于鼓山樟林村,为福州市寿山石最大的销售集散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玉石从业人员1500多人。全村以家为坊的工场有150多家,每年石雕业产值超过2亿元以上。

23、青芝田图章店:始创于明嘉靖年间。清同治时,陈立昂接手经营。光绪时,其长子宗泽设青芝田(仁记),二子宗堤设青芝田(正记),三子宗烈设青芝田(义记)。民国时,有分号“吉平斋”店主陈可立,“正记”店主陈可钟,“义记”店主陈可骆。“怡庐”店主陈可驯,后又开有分号“雪鸿斋”、“彝鼎斋”等共达9家。当时西门派名师陈可观、陈可立、林清卿、王炎铨、林其俤等均在店中从艺。1949年后,陈顕灿接手经营“正记”。陈可骆赴台湾开有“义记”。改革开放后,顕灿之子陈文俤开办公司,在特艺城、汉唐文化城等处开设“青芝田”,被授予“中华百年老铺”称号。

、寿山石著名文献史籍和名人

1、《观石录》:是一篇从寿山石产地、石质、开采、加工、鉴别、欣赏、收藏等方面全面记叙评论寿山石的文论。内有“相石”、“解石”、“磨光”和清人欣赏收藏寿山石等情况。所言欣赏鉴定与雕刻技法详尽、充实,极具史料价值。萨玉衡诗评:“文士夸新奇,出意事编辑。游戏弄文翰,流传病国邑。”作者高兆,字云客,号固斋居士,为闽县鼓山里后屿村人。为清康熙时福州著名学者、诗人。

2、《后观石录》:与高兆《观石录》并称石坛“双璧”。作者毛奇龄,字大可,人称“西河先生”,清康熙28年(1690年)写成。文中所记寿山石“田坑、水坑、山坑”分类法至今仍在沿用。《后观石录》记叙评介了作者在榕收集的49枚寿山石的规格、色泽、石质及玉钮式、刻工等。后被乾隆时大学士幻昀收入《钦定四库全书》。

3、《寿山石谱》:是近代第一部寿山石专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出版。作者龚纶。字礼逸,号习斋。清咸丰进士龚易图孙子,承家风,幼喜寿山石。后深入矿区,广交石农、石贾、石友,致力研究,成书。全书分名品、产地、征故和雕冶四部分。介绍寿山石36种和矿洞及特征。

4、《寿山石考》:张俊勋编著。民国二十三年出版。全书分说图、引胜、采产、品藻、雕钮、润色、辨假、征故、藏印、施篆十部分。卷首有手绘“寿山石坑图”。计列寿山石50余种并逐一比较评述。

张俊勋与寿山村张姓石农同宗,常在寿山作客访问,又广同榕城藏石家交往,其著作流传到日本、香港等地。

5、《三山志》首载寿山石: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在梁克家编纂的福建省第一部地方志书《三山志》中,首次记载了寿山石。书中卷之三“地理类?三?‘叙集’”:怀安州一同乐乡(县北四十里),施化里,兴城里(二里界古田、闽清、罗源),龙跡石、寿山石。卷三十八“寺观类?六‘僧寺’”怀安县:寿山广应院稷下里,光启三年(887年)置,开山僧号妙览,龙纪元年(889年)改今额,寿山石,法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盖珉类也。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红者、绀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

6、《寿山石志》:198210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方宗珪撰编的第一部记述寿山石的志书正式出版,是本内容翔实,体例完备,融学术性、历史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寿山石百科全书》。潘主兰评其:”增盖之以闻见,遂发私愿,细意搜讨,乃述源流、辨石品,以至论雕艺,莫不秉修辞立诚之恉,更历稽志乘,言之凿凿,十年中三订其稿,详密可知。”

7、《寿山石全书》:1989年,由香港八龙书屋出版,为方宗珪从事寿山石文化研究的又一学术成果。在全面增订《寿山石志》的基础上,补充了许多资料、图片、融学术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为寿山石爱好者、收藏家不可缺少的案头工具书。

8、《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陈吉主编,2001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37万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福建寿山石基本知识。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为之作序。他指出该书“既是对寿山石形成、开采历史、藏量分布、寿山石分类、价值的深入考证,又是对寿山石名品,雕刻艺术乃玉雕刻艺术流派,艺文的详尽探究,既有寿山石民间传说,文化活动的生动记载,又极具鉴定与品评价值;既是对寿山石文化科学严谨考证,又不失谐趣赏玩价值。”

六、寿山石文化名家

9、高兆:字云客,号固斋居士、栖贤学人。清初著名学者、福建侯官县人(今福州),清康熙七年(1668年)写成历史上首部寿山石专门论著《观石录》。

10、毛奇龄:(16231713年),字大可,号初晴,人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县人。清初著名文学家。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客居福州,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写成《后观石录》是潘高兆《观石录》的最早的寿山石专述。

11、龚纶:(19021965年),字礼逸,号习齐,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自幼学习书画,祖父为清咸丰进士。告老还乡后,喜作诗书及收藏寿山石,对其影响至深,习书之余,四处结交石友并曾多次实地探矿,认真研究寿山石。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根据“彝鼎斋”图章店主人陈宗怡的口述,编成《寿山石谱》一书出版。

12、张俊勋:又名张宗果,字幼珊,福建省福州市人,毕业于福建省法政学校,好诗赋,致力于文字学研究。著有《闽中印人传》、《福建工艺志》、《寿山石考》等 。作者与寿山林里洋张姓石农同宗,常住寿山村考察,访问石农,并多与藏石家叶润生商榷编书。

13、陈子奋:(1898-1976),字意芗,长乐人,闽派篆刻家。曾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生平治印以数千计。早年有《水浒人物》、《百将》、《百美》及《剑侠》印谱,晚年复成《百花》、《爱国诗人》、《画中九友》、《地支图》等谱。

陈衍评其印曰:“融冶皖、浙二派于一炉,而追慕秦汉、瘁心力以赴之,故其笔力苍劲深厚、骎乎淹有完白、冬心之长焉。”著有《颐溪楼印话》、《寿山石小志》、《甲骨文集联》、《籕文汇联》等。

14、潘主兰:1909年出生。福建长乐县人。擅长书画、篆刻。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和工艺美术理论、历史的研究,曾编写多部工艺美术教材。1966年写成《寿山石刻史话》,深入浅出地分析、介绍了寿山石刻的起源和发展。在此书中他引证五六十年代的考古发现,首次提出寿山石刻始源于南朝。至少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推翻了以往寿山石刻始于南宋之说。

15、周哲文:(1916-2001年),福州长乐人,曾任西泠印社理事、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州名誉主席。曾访徐悲鸿,以印相赠。高茶禅评其印艺:“周君会刀如笔,若其排比章法,自创一格。挪移增减,咸得所宜。朱白各处,尤臻神妙,骏驳乎出入秦汉。”他有篆刻秘诀传世:“宽可走马,密不透风,方中有圆,运笔标准。外柔内刚,棉里藏针,肥不臃肿,瘦中有筋。宁拙易巧,浑厚圆润。”

16、方宗珪:字方石,号季子,又号见山楼主。1942年生于福州,自幼随陈子雷习画,擅工笔花鸟。1961年毕业于福州市工业美术学校。长期从事寿山石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主要寿山石研究专著有《寿山石志》、《寿山石全书》、《方宗珪寿山石问答》及《寿山石史料评注》。

七、名人轶事、传说、趣事

1、雍正帝御印“为君难”。螭钮长方玺,汉文篆书,画面成椭圆形。“为君难”源自《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人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中,堪言为君之难曰:“科道所表,腾若不加采纳,则以朕为不能受谏,君所言廖妄而稍为惩戒,则谓苛待言官,以杜忠谏之路。此为君之所以难也。”故而他在继统之后,御书“为君难”匾额悬于勤政殿之后橱上,并命人刻治多方“为君难”小玺,钤于御笔书迹,古书画之上,以激励自己时刻莫忘国君之职责。

2、周宝庭以刀救图稿:东门派名师郑仁蛟临终之时,曾交代徒弟周宝庭《古兽图谱》百幅。文革中,被“除四旧”大火所烧。周宝庭痛心万分。文革后,他拍案而起,以刀代笔,以石为纸,终于刻成各式古兽和印钮百余件,震动寿山石坛。在女画家庄元帮助下,《百兽图稿》终于又与世人见面,并传为佳话。

3、郭沫若以石会友:1962年,郭沫若来福州参观石雕厂,曾拜会老艺人林友清,以石会友,两人一见如故。“东门清”热情地为郭老介绍寿山石雕。次年,郭沫若冒雪参观北京团城福州工艺美术展。高兴地说:“去年到闽,乐而忘归。林友清教我许多寿山石知识。”参观完他题诗相赠:“八闽是我故乡,去岁我曾去来。工艺允称精绝,一年一度花开。”

4、冰心情结:谢冰心先生是福州长乐人,十分喜欢家乡寿山石。生前曾两次请家乡篆刻家篆印。一次,请篆刻家周哲文为她篆刻“谢公最小偏怜女”,送与她的女儿。第二次经赵朴初介绍,请人带高山石回榕。寻到篆刻家陈石刻了一枚“冰心”闲章和一枚“冰心”名字章。

5、“天下第一印”:1959年,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在人民大会堂作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毛主席题字后没有盖章。为此,傅抱石为毛泽东刻了一枚寿山水坑石印章。毛泽东见到印章石质滋润凝腻、晶莹灵澈,高兴地说:“不愧是当代工艺大师力作。”陈毅和黄炎培亦戏曰:“此乃天下第一印”。

6、林森买石:民国国府主席林森回福州时特地到总督后街“青芝田”买“艾绿石”,但没买到,只好遗憾地留下地址走了。店老板知是林森主席喜欢,亲自上寿山寻找一个多月,才赶到南京为林森主席送去。林森主席十分高兴,加倍付款,并请老板在南京游玩。

7、郁达夫评石:1936年,郁达夫来闽任省政府参议。他一有空闲就到总督后街购买寿山石。捧着寿山石,他爱不释手地说:“鸡血石和青田冻石虽然很负盛名,可是都不如寿山石,打个比方:青田冻石如深闺稚女,文静娴雅;昌化石如小家碧玉,薄施脂粉,楚楚可人;寿山石如少妇艳装,五彩蹁跹,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8、徐悲鸿石缘:1928年,大画家徐悲鸿应邀来参观福建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后赴陈子奋家造访,两人以画石相赠,结下石缘。徐悲鸿在赠画《九方皋图》上题词:“戊辰夏尽,薄游福州,乃识陈先生意芗,年未三十已以书画篆刻名其家。为予治‘游于艺’、‘长顑颔而何仿’、‘天下为公’诸章。雄奇遒劲,腕刀横绝,盱衡于世,罕得其匹也。画宗老莲,伯年,渐欲入宋人之室,旷怀远志,品洁学醇,实平生畏友。吾国果兴,讵不意芗者斯之哉?兹将远别,怅然不释,聊奉此图,愿勿相忘。”

9、林则徐的“宠辱皆忘”章: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和他的好友邓廷桢均被罢职,戌往新疆。他出甘肃玉门关时,写信赋诗给先到伊犁的邓廷祯。诗中有“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戌边”句。邓接信即和诗  :“浮生宠辱君能去,世事咸酸我亦谙”句,林则徐读后自刻“宠辱皆忘”章带在身边,激励自己。

10、毛泽东的寿山石情:热爱书法的毛泽东亦热爱印章。1948年,有“篆刻王”之誉的谢梅奴先生选用二块寿山石为毛泽东刻印。一是“毛泽东印”用回文排列、笔划间架松而不散,坚而不板,古风浓郁;二是朱文“润之”,细文粗边,仿同秦小篆字体秀丽、圆润灵巧,十分耐看。毛泽东高兴地收下,现藏国家博物馆。

11、女娲补天遗石寿山:《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这个古老传说在寿山村被接续衍化成女娲补天后,大地回春,当她路过寿山时,万民欢呼,女娲高兴地将遗石洒在寿山山顶,才有了寿山石。

12、田黄祭天:清人入关,励精图治,迎来盛世,四方来贡。乾隆帝一日做梦,见朱元璋在纸上写‘福、寿、田’三字,乾隆叫好,朱元璋大怒向他扔了一块黄石。梦醒后,他请臣下解梦。一位太监说:“奴才家乡福州有座寿山,出产田黄石。朱元璋把石头扔给皇上,不正好是要你堂堂皇皇地坐了天下么?”乾隆大喜,也学着朱元璋用田黄石祭天,以求来年“福、寿、田丰”。

13、“长征组雕”的故事:1974年初,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林一心来到雕刻总厂参观,建议:“明年,1975年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40周年,建议工厂搞一个大型组雕,将这部史诗留在寿山石上,教育后人。”1975年,“长征组雕”创作组成立,成员7人。由林寿煁刻《遵义》,林元坤刻《巧渡金沙江》,林廷良刻《飞夺泸定桥》,郭功森刻《过雪山》;施宝霖刻《突破腊子口》,林发述刻《延安》。

石雕界的壮举惊动了省军区。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员、副政委龙飞虎、尹明亮、朱耀华等也来到雕刻总厂支持鼓励。9月初,创作组将六件雕品送到省委大院接受审查。想不到,来福州治脚伤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也前来参审。他建议增加一件《过草地》。后来,创作组决定由施宝霖完成。

1015,新华社电讯:“福州雕刻厂创作成功寿山石雕《长征组雕》”。1017《人民日报》刊称:“‘长征组雕’是古老的雕刻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创作的一朵新花。”1977年,罗瑞卿复出工作,建议《长征组雕》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

14、“求偶鸡”的来历:1955年,名师陈敬祥创作的寿山石鸡笼笼罩作品,在全国工艺界代表大会的展览厅上引起了轰动,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中央首长参观后连声称赞。全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站在作品前不愿离去。高兴地说:“这鸡笼罩雕得绝了,几只公鸡围着笼中的鸡求爱。我看,用‘求偶鸡’来命名,更符合作品情趣之美。”从此“求偶鸡”之名传遍大江南北。

15、寿山不是一座山:在寿山村找不到寿山,原来这只是村中十余座山头的总称。传说,古时有位叫陈寿山的村民,是位下棋高手。一天上山打柴,见两位长者下棋。他也上前对奕。结果,他盘盘皆胜。两位长者将棋子送给了他。后来,陈寿山在砍柴时不慎让棋子滚落在地上,正在捡拾时,粒粒棋子皆化成了闪亮耀眼的寿山石。他高兴地每次只捡一块回去,从不贪心。日子久了,各个山头均长出了寿山石,美丽的寿山石富裕了村中农民。于是,大家把这些出石的山头都称为寿山,以纪念这位造福乡里的乡亲。

16、福州郊区寿山石雕小组的十六罗汉:19554月,在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寿山石雕东门派的故里鼓山乡后屿村传出了一件震动寿山石界的喜事,福州市郊区寿山石刻生产小组成立了。当时,组内人员个个是身怀寿山石雕绝技,人人有振动寿山石界的能耐,所以人们戏称“十六罗汉”。他们是林元坤、林寿煁、周宝庭、林友清、林发述、冯久和、陈敬贵、陈敬祥、阮文钊、林元庆、郑成灿、周则斌、黄忠泉、郭功茂、冯志霖、陈景其。

17、《春满大地》迎澳门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福建省人民政府赠送的礼品是150公斤重的大型寿山石雕《春满大地》。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和福建工艺美术大师林东共同完成。作品主题是象征福建的武夷山及福州榕树。雕体的顶部是亭亭玉立的玉女峰和勇武沉稳的大王峰,还有逶迤于山中的九曲溪,石雕的底部是枝干遒劲的福州市市树榕树。当时出席作品启运仪式的有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等。

18、寿山石雕邮票:1997817,为纪念福州市解放50周年,邮电部在福州首次发行寿山石雕邮票。其中有小型张邮票一枚,选用“乾隆三链章”图案。另四枚邮票,分别选用的图案有江依霖的薄意《田黄秋韵》(情满西厢)、周宝庭的高山石雕《犀牛沐日》(犀牛望月)、冯久和的高山石雕《含香蕴玉》(花果累累),林发述的旗降石雕《醉入童真》(三仙醉酒)。

21、出土第一件寿山石猪:寿山石雕最早实物为1500多年前的寿山石猪。1954年考古发掘仓前山福建师范学院桃花山南朝古墓,出土有殡葬明器寿山石猪,这件由老岭石制作的石猪,呈长方形状,高1.1厘米,长6.4厘米,造型浑朴,雕刻简易粗犷。

22、寿山石第一首诗:描写寿山石的第一首七绝古诗《寿山》,由理学大家黄榦写于南宋庚戌(1190年)十月。那年,他偕友赵仲宗、舜和、潘谦之,曾鲁仲游九峰、芙蓉、寿山,留下诗文:“不为文多招釜凿,寺因野烧转莹煌。世界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

28、品鉴田黄:田黄石为众多寿山石种类中最具有“细、洁、润、腻、温、凝”六德的石种之一,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誉。品鉴田黄有“五字之经”。一看“色”。要黄得浓艳俏丽、娇媚醒目、明朗亮倩,方为上品;二看“质”。六德是其本质,上品集凝结、通透、纯净、细腻于一身。看之有亲人的宝气、无火气,摸之舒适、细润。三看“形”,上品田黄石多为椭圆形、饱满、浑圆、规矩、长宽高比例协调。四看“工”。“工”指工艺,无论是印章还是摆件,都讲究做工。尤是田黄石章更讲究簿意、篆刻之法。五看“纹”。纹理优美者方是上品、极品。肌理纹路隐约如丝,明显细致,在强光中,其细密纹理“萝卜丝”夺人眼球,有时田黄石表层偶尔见到红如血,细如丝的“红筋”“血丝”这是土壤氧化铁渗入田黄石的格纹。

29、雍正帝御印“为君难”。螭钮长方玺,汉文篆书,画面成椭圆形。“为君难”源自《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人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中,堪言为君之难曰:“科道所表,腾若不加采纳,则以朕为不能受谏,君所言廖妄而稍为惩戒,则谓苛待言官,以杜忠谏之路。此为君之所以难也。”故而他在继统之后,御书“为君难”匾额悬于勤政殿之后橱上,并命人刻治多方“为君难”小玺,钤于御笔书迹,古书画之上,以激励自己时刻莫忘国君之职责。

、近现代寿山石雕艺术名家

(一)近代

1、杨  璇:字玉璇。又名玉璿、杨机。清康熙时福建漳浦人。长期客居福州,擅长印钮雕刻,尤精于人物。清初杰出的石雕巨匠,被尊为寿山石雕“鼻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其代表作《十八罗汉》等。

2、周  彬:字尚均。清康熙时福建漳州人。擅长人物雕刻,尤精于印钮古兽、博古,常在印钮博古图案中或锦边隐刻双钩篆体“尚均”两字作记,是清代杰出的雕刻巨匠。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有其印章及人物篆刻品。

3、魏汝奋:清康熙时人,籍贯不详。擅刻人物、佛像、作品风格极似杨璇。上海博物馆、福州博物馆等均收藏有他的罗汉像作品。作品底座刻有官阁体“魏汝奋制”。

4、魏开通:清康熙时人,师杨璇法。擅刻人物、佛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伏虎罗汉》等作品。

5、王矞生:清康熙时福建漳浦人。师杨璇,擅长人物雕刻。

6、谢汝奇:清初人。籍贯不详。雕刻印章四週浅浮雕,作品多署有阳款“汝奇”。福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其作品。

7、谢  奕:世传为明末清初人,生卒年月、籍贯无从查考。据高兆《观石录》谓其与潘子和俱“砚工高手,攻石能得其理”;“攻石”者,即刻制印钮。

8、潘子和:相传为明末清初人,生卒年月、籍贯均不详,据高兆《观石录》谓其为“砚工高手,攻石能得其理。”“攻石”指印钮雕刻。

9、许  旭:清康熙时人,籍贯不详,擅刻各种兽钮。

10、薛文藻:清咸丰时人,籍贯不详。擅刻人物、印章钮饰、博古等。

11、陈德滋:清道光、咸丰间人,籍贯不详,擅刻人物、印章及钮饰。

12、林谦培:字继梅。清同治、光绪间福建侯官县人(今闽侯县)。 擅刻印章兽钮、博古、精于圆雕人物,系寿山石东门派的始祖。

13、林元珠:(19641935年),字石齐,福州东门后屿村人,师从林谦培,擅刻人物,精于印钮。东门派始祖。

14、潘玉茂:小名和尚。清同治、光绪间人。籍贯福建侯官县(今闽侯县)人,久居福州西郊凤尾村,学尚均法,擅刻印钮、博古、薄意,艺传其弟玉进、玉泉,并共同创立寿山石雕“西门”艺术流派。

15、潘玉进:清同治、光绪间人,西门外凤尾村人,为潘玉茂二弟。西门派传人。

16、潘玉泉:清同治、光绪间人,西门外凤尾村人,为潘玉茂三弟。西门派传人。

17、林清卿:(18761948年),福州西郊观前人,久居凤尾村,世有“西门清”之称。师从陈可应,专攻薄意雕刻,并卓然成家,是西门派艺术的主将,薄意雕刻的一代宗师。

(二)清至民国

18、陈可纺:福州西门凤尾村人。生卒不详,著名雕工陈可铣之胞兄,精于印章钮饰,后出家为僧。

19、陈可铣:(18951960年),福州西门凤尾村人,父陈宗泽,兄陈可纺均善刻钮,幼承家学,又仿文宝法,并能创己之风,为“西门”派印钮高手。

20、陈可观:(18901917年),福州西门凤尾村人,陈可应堂弟,师潘玉进,擅刻人物及印章钮饰。

21、陈可应:(18721941年),福州西门凤尾村人,师从潘玉进,擅刻薄意。

22、林元水:(1876-1937年),福州市鼓山后屿人,为林元珠堂弟。擅人物圆雕、印钮。其人物开丝、拉连不间断,誉为“绝技”。

23、郑仁蛟:(18811941年),字家声,福州东门寿岭村人。久居蕉坑。曾师从林元珠,后艺外求艺,触类旁通,技艺焕然一新。擅印钮、古兽,尤精圆雕人物。东门派名师。

24、官西惠:1905年生,福州西门兴隆巷人。师从陈宗藕。擅薄意、印钮。喜作莲、燕、芦苇等。

25、杨鼎进:1918年生,小名水官俤,师从陈寿柏,精薄意山水、花鸟。

(三)现代

1、林文宝:(18831944年)。福州人,居西门半街。师从潘玉进,擅长印钮、古兽、博古雕刻。仿尚均博古钮竟能乱真。西门派名师。

2、林友清:(18941970年)字有琛,号渭承。福州东门后屿村人。名艺人。林元珠次子,承家法,雕刻人物、印钮,精于薄意及浮雕。与林清卿同名于世,有“东门清”之称。

3、郑金水:(1898-1972年),福州西门凤凰池人,私淑陈可观、林文宝法,擅刻印钮、薄意。西门派名师。

4、林友竹:(19041952年),福州东门后屿村人,幼随父林元水学艺,后拜郑仁蛟为师,擅长圆雕人物,精于仙佛类。东门派名师。

5、姜海清:1910年生于福州。师从郑仁蛟、擅刻圆雕人物及线刻描花。

6、林水俤:福州西郊凤凰池人,生卒不详。早年入陈可鐘“青芝田”图章店学艺,擅长印钮雕刻。西门派名师。

7、姚长泰:福州市郊西河村人,生卒不详。擅长薄意雕刻,呈“西门”风格。

8、黄信开:(19111963年),小名荣荣,福州东门后屿村人,师从郑仁蛟,擅刻人物、动物,尤以精于观音造像而闻名。东门派名师。

9、黄恒颂:(19121958年),小名香俤,福州北峰捷坂双龙村人,久居东门樟林村,随郑家俊学艺,又得郑仁蛟指导,擅刻印钮,尤精动物。东门派名师。

10、王乃杰:(19131990年),又号哑巴杰,福州东门与琯尾街人。擅刻花鸟、山水,精于盂盆雕刻。

11、姜世桂:1925年生于福州。幼随兄海天学艺,擅长人物雕刻。

12、王炎铨:(19151949年),福州西门河上村人。私涉林清卿法,擅刻薄意山水、花鸟类。西门派名师。

13、陈敬贵:1918年生于福州。师从黄恒颂、擅刻印钮、古兽。东门派名师。

14、陈可平:(19191991年),小名钦章,福州西门凤尾村人, 擅刻印钮,呈西门派风格。西门派名师

15、王雷庭:(1919-1983年)。又名依媄,福州象园雁塔村人。得林清卿指导,精薄意山水、花鸟。西门派名师。

16、阮文钊:又号邦沙。1919年生于福州,师从林元水,擅刻古兽、动物、精于印钮雕刻。东门派名师。

17、林寿煁:(19201986年),字煁宝,福州东门后屿村人,幼随父林友清学艺,深得家法。擅刻山水、花鸟、精于薄意、浮雕、博古。东门派名师,曾创作田黄组雕《秋之行旅?岁寒三友?柳鹅》获得全国百花奖金杯奖。

18、林棋俤:字其惠。1922年生于福州,师从陈可应,又得林清卿指导,专攻薄意,承西门派风格。西门派传人。

19、姜世桂:1925年生于福州。幼随兄海天学艺,擅长人物雕刻。

20、郭茂坤:1926年生于福州,自幼从业石雕,擅刻人物。东门派名师。

21、王北岳:名泽恒,以字行,号子菁。1926年出生,河北文安县人。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49年到台湾,是台湾著名金石家和印石鉴藏家。主要著作有:《篆刻述要》(1977年)和《篆刻艺术》(1985年),后者曾获1985年台湾“优良图书金鼎奖”。

22、冯志登:小名三俤。1927年生于福州,自幼随父冯坚兴学艺,后拜黄恒颂为师,擅刻水牛。

23、许连铿:1928年出生,福州东门后屿村人,著名寿山石雕磨光艺人,十四岁开始学艺于总督后的古董店,精于寿山石磨光,许多现代和当代的名家作品均由他配合磨光。

24、林炳生:(19301986年),福州东门后屿村人,随父林友竹学艺,擅长圆雕、镂空雕、人物、动物,尤精于“十八罗汉”雕刻。东门派名师。

(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郭功森:1921年生于福州,师从林友竹,曾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深造,擅长人物、古兽、博古,精山水、花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周宝庭:(19071989年),小名依季,号异臂,福州东门后屿村人。先随林友清学艺,后拜郑仁蛟为师,擅刻圆雕人物,精于古兽、印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3、郭懋介:字石卿、介伯。号抚石斋主。1924年生于福州。师从林友竹,擅刻人物,尤精薄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4、林元康:1925年生于福州,师从林元庆、林友竹、周宝庭,曾赴浙江美术学院“艺术进修班”学习,擅刻山水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5、冯久和:1928年生于福州,师从黄恒颂,擅刻动物、尤精花果、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6、林发述:别名阿述。1928年生于福州,师承林友竹,擅刻花鸟,尤精于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7、林亨云:1930年生于福州,早年从艺木雕,七十年代改业石雕,无师自通,擅刻人物、动物,尤精雕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8、王祖光:1942年生于福州。幼随父乃元学制砚。后师从林友清,擅刻人物,精于观音造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9、叶子贤:1950年生于福州,始学木雕,后改业石雕,得林发述指导,擅刻人物、薄意、浮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0、林  飞:字田觅。1954年生于福州。技艺自幼受父林亨云影响,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又赴广州美术学院进修。精刻人物圆雕、浮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1、潘泗生:号抱璞逸人,1954年生于福建罗源县,师从林飞。精于高浮雕、印钮,擅刻炉鼎、薄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2、陈益晶:1957年出生。幼随舅父林炳生习艺,后拜林发述为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擅圆雕、浮雕。作品构思巧妙,新意迭出,寓意深远,有诗意境界。

13、陈文斌:1955年生于福建建瓯县,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精于人物雕刻。西门派名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4、陈礼忠:1968年生,福州市人。师从冯久和大师,擅山水、花卉、禽鸟、动物、人物等,尤精于鹰与荷叶之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第一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的寿山石雕艺术大家。

15、黄丽娟:1947年生,罗源县人,师从姜海天,得郭梅英指点。寿山石雕首位女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刀下的妇女、孩童、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清新,别具一格。

(五)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1、陈敬祥:又名景祥。1927年生于福州。自幼随兄陈敬贵学艺,擅刻人物、精于动物,寿山石雕镂空技法创始人。福建工艺美术大师。

2、林廷良:1938年生于福州,师从林荣又得林友清指导,擅刻人物、动物,尤精链章雕刻。东门派名师。

3、阮章霖:1943年生于福州,师从周宝庭,擅刻花鸟、人物、精于印钮、链雕。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4、李福生:1946年生,河北宛平县人,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师从陈敬祥,擅人物浮雕。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5、洪天铭:1946年生,福州市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师从郭功森,善于印钮、薄意等。著有《古兽》。

6、郑宗坦:字集石。1947年生于福州。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师从姜世桂。擅刻人物、动物。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7、俞世英:1948年生于福州。师从周宝庭,擅刻人物、花鸟。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8、陈祖震:1948年生,福州市人,曾师从林依义、林寿煁、林友清、周宝庭。擅于人物圆雕、钮雕。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9、刘爱珠:1948年生于福州。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师从王雷庭。得林发述指导,擅刻人物,精于薄意。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10、陈蔚石:又名陈石。1949年生于福州。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师从潘主兰,工篆刻,擅于书法篆刻与石雕相结合,著有《寿山石图鉴》、《寿山石雕艺术》等。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11、陈庆国:1949年生于福州,师从阮章霖。擅刻人物,精于花鸟、海味。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12、江依霖:1950年生于福州。先师从王雷庭,后深造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擅刻薄意、浮雕。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13、王一帆:1953年生,福州市人,艺名逸凡,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于人物、把件、薄意、篆刻。著有《寿山石欣赏》、《品石明志》、《王谢集》等。

14、王铨俤:1954年生于福州。幼从舅父林元坤学艺,毕业于福州市工业美术学校。擅刻人物、花果。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15、林荣发:1954年生,福州市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小时随父林炳生学艺,后得林寿煁指导,擅长人物圆雕、高浮雕、印钮等。

16、黄宝庆:1954年生,罗源县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有《石中君子——芙蓉》、《四大名石寿山石》、《福建工艺美术》(合编)等。

17、叶钗论:1954年生,罗源县人。师从林飞、郭祥魁,经郭功森、冯久和指点。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花鸟、人物、高浮雕、印钮。

18、郭卓怀:字白羽。1955年生于福州,随父郭懋介学艺,擅刻人物、浮雕。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19、林文举:号渔亨居士。1956年生于福州。自幼随父林棋俤学艺,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专攻薄意、尤精花鸟。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20、叶星光:1956年生,福州市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师从林发述,擅于人物、山水等。

21、郑则金:1956年生,福清市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师从林亨云、擅长古瓷摆件、印钮雕等。

22、林  东:1957年生于福州,林亨云之子,得其真传,并获林发述指导,擅刻人物、印钮。福建工艺美术大师。

23、陈建熙:1958年生,罗源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曾师从林飞、郭祥魁,擅长印钮、古兽、人物圆雕等。

24、黄忠忠:1959年生,罗源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师从林飞,擅圆雕、高浮雕、薄意、印钮,精于炉鼎雕刻。

25、郭祥忍:1960年生,福州市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幼随父郭功森学艺,后进福州雕刻总厂工作,擅长圆雕、钮雕、古兽等。

26、吴立旺:字天仁,1960年出生,福州市人。师从姜海天、凌诗铭,福建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印钮雕、人物雕刻、雕塑,现任福州雕刻总厂副厂长。福建工艺美术大师。

27、邱瑞坤:1962年生,笔名华文,福建诏安县人。毕业于广州美院,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人物、动物、山水、花鸟鱼虫,有“猫王”之誉。

28、潘惊石:1963年生,字林平,号三溪钓徒。罗源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为“凤山雅集”团队领军人物,擅长于印钮雕等。

29、庄长华:1963年生,艺名石怪。福州市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幼随父习象牙雕、木雕,尤擅长于人物圆雕。

30、杨小河:1963年生,福州市人。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长,福州雕刻工艺美术总厂厂长。擅长工艺美术设计和印章篆刻。

31、孙财明:1963年生,字孙武,连江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于圆雕、浮雕、钮雕等。

32、陈桂明:1964年生,福州市人,师从刘孟棋,后进修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得冯久和指点。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山水花鸟鱼虫等题材雕刻。

33、许元潘:1965年生,福建莆田市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先学习木雕、佛像雕刻,后改艺石雕,善于人物雕刻。

34、林劭川:1966年生,连江县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毕业。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圆雕、透雕、浮雕、薄意等。

35、叶林心:1966年生,闽侯县人。毕业于江西科技大学美术设计学院,师从韩天衡。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篆刻。出版有《叶林心篆刻艺术》、《林心印语》等。

36、郑则评:字郑明,1965年生,福清市人。师从林亨云,擅刻印章、博古及兽钮。作品《鳌鱼戏水》被马达加斯加国选作邮票图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37、黄功耕:1968年生,闽侯县人。师从冯以飞、林发钟,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雕刻工艺总厂研究所副所长,擅长圆雕、浮雕。

38、郑幼林:1969年生,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师从王祖光大师,曾在福建师大美术学院进修,善长于佛像人物、薄意钮钮等。

39、林  霖:1968年生,福州市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曾师从林元康大师,又得阮章霖、陈敬祥等名师指导。擅长于人物圆雕、浮雕等。

40、林志峰:1969年生,莆田市人,先习木雕,后改攻石雕,擅长于观音、弥勒等仙佛雕刻。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41、刘传斌:字甫文。1969年生,福州市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师从王祖光,得方宗珪等指导。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人物雕、薄意雕、印钮雕等。

42、陈益传:1969年生,福州市人。从事石雕已二十余年,师从陈益晶,进修于师大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擅长薄意、高浮雕等。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43、张寿强:字石强。1970年生,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于浮雕、钮雕、薄意等。

44、何  马:1972年生,原名启宗,罗源县人,进修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擅长于圆雕、印钮雕、薄意等。出版有《缘石何物?何马雕刻》等。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45、朱  辉:1970年生,福州人。师从刘孟棋,又得冯久和、林亨云两位大师指导。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雕刻作品创意新颖,善于运用俏色,擅长于人物、动物圆雕、高浮雕等。

46、温九新:1970年生,福州市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印钮、圆雕、浮雕等。

47、陈  波:1970年生,福州市人,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后入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进修。师从王祖光、江依霖、擅长书法、缓画、雕刻和篆刻。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48、林伟国:1971年生,莆田市人。擅长人物圆雕、浮雕。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

49、阮邦曦:1971年生,福州市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擅长圆雕、链雕、博古等。现任福州工艺美术雕刻总厂研究所所长。

50、邱丹桦:1971年生,福州市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技术能手。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技术学院。擅长于人物圆雕、高浮雕、印钮等。

51、林达辉:又名林大榕,1971年生,福州市人,师从陈益晶、林发述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于圆雕、浮雕、印钮等。

52、陈明志:1972年生,莆田市人。先学习木雕,后改攻石雕,对器皿雕刻颇有研究,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53、刘丹明:1972年生,字石丹,福州市人,自幼随父刘德森演艺,后师从冯志粟,并进修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于浮雕、薄意、钮雕等。

54、徐  玮:1972年生,福州市人,曾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民间工艺能手”。2011年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擅长圆雕、印钮、薄意等。

55、董六妹:1972年生,艺名叶子,福建建阳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于浮雕、薄意、圆雕等。

56、江秀影:1973年生,艺名石秀,福州市人。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于薄意、浮雕、印钮。

57、陆祥雄:1974年生,闽侯县人,曾师从林学善、冯久和大师,进修于景德镇陶瓷职业大学。擅长于花鸟山水、瓜果圆雕、透雕、链雕等。

58、张志在:1975年生,连江县黄岐人,字自在。曾得陈益晶指导。擅长龙凤、花鸟高浮雕。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59、郑世斌:1975年生,福州市人,毕业于福建艺术师范学校。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薄意、浮雕。

60、冯  伟:1975年生,福州市人,生长于寿山石世家,自幼受祖父冯久和大师熏陶,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又进修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擅长于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及透雕等,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61、林国仲:1977年生,莆田市人,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师从林伟国。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善长于城市雕塑和寿山石圆雕、浮雕等。

62、潘栩宁:1978年生,罗源县人,幼受父亲潘泗生艺术熏陶,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得雕塑大师王则坚指导。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友情链接: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