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之窗 >> 郭少敏:当代谜学的重要课题——顿读词
郭少敏:当代谜学的重要课题——顿读词
来源:作者:郭少敏  时间: 2016/8/10 21:23:57

一、顿读词的概念定义
我们知道,灯谜的别解利用了汉语的歧义,而汉语的歧义,有不少是缘于“句读”改变,不妨先来看一个著名笑话。
话说一个财主招聘家教,择优录取。有个秀才提的条件如下: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不可少分文不取
主人一看:“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大喜!心想:这是个坚持素食的环保主义者啊!这回算白赚一个家教!当即表示同意,高高兴兴带回家,弄点萝卜白菜就算是接风了,不想秀才一见情形,发话了:
“席上无鸡无鸭无鱼无肉,员外为何食言啊?”
财主说:“先生不是说这些可以不要,只要蔬菜吗?”
秀才说:“哪里哪里!我明明写着:‘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不可!少分文不取!”
财主听了,当即晕倒。
这个笑话里,秀才提出的“契约”含有歧义,歧义的产生依赖于文句阅读时停顿的不同,也就是“句读”的不同。不同的断句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现代人用标点符号来解决这个问题,古代却没有,因此,“明句读”(出自《三字经》),很关键。不懂句读,极有可能误读、误解本意,闹出笑话。
然而,灯谜的艺术追求却是“贵在别解”,想方设法故意“误解”本意。汉语中要尽量避免的“歧义”,在灯谜中反而大有用武之地。同时,灯谜的谜底一般没有标点符号,即使有,也被视作并无实际意义。于是,改变句读,这个产生歧义的有效方法,被灯谜充分地利用了。
【谜例(1)】“澄潭风静钓丝垂”(郭沫若著作)水平线下/文木
谜底“水平线下”本来的句读应该是“水平线/下”,别解后句读变为“水/平/线/下”。考察、分析其他谜作,你会发现,这种现象大量存在。谜界称之为“顿读”。再看一个例子。
【谜例(2)】“到处相逢是偶然”(四字常言)全无意见/郑百川
原句读为“全/无/意见”,别解后为“全/无意/见”。此谜和谜例(1)一样存在顿读,但又有区别。谜底顿读之后,出现了一个按本意并不存在,按别解却存在的二字新词——“无意”(无心的、不是刻意的),而谜例(1)却没有。我们把这个新词叫做“顿读词”。可以给它定义如下:
顿读词:指底材被顿读之后,新产生的按别解意才能存在的词汇或短语。顿读词字数必须等于或多于二字。
这个“顿读词”,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

二、顿读词的演变历程
应该说,顿读词并非谜学的新鲜概念。早在笔者刚刚从谜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不要言之无物(军事设施二)防空洞、地道”这样的谜作。其中“空洞”(空泛、没有实质内容)就是顿读词。不过,在当时,这类谜作还很少,并未形成规模,其独特性、稀有性也使人产生“可遇不可求”的感觉。
【谜例(3)】“何前倨而后恭也”(成语)因势利导/赵首成
此谜1984年发表在内部谜刊。谜底原句读为“因势/利导”,顿读后变为“因/势利/导”(这类“121”断句的顿读法,发展到现在,已经司空见惯,此谜堪称雏形之一)。顿读词“势利”(对有财有势的人趋奉,对无财无势的人歧视)像魔术一样凭空而出,趣味横生,给人印象深刻。笔者初学做谜,就特别欣赏,并留意模仿,渐渐地创作了不少,并总结、自创了一些技巧。
2003年上网之初,笔者策划首届“风云灯谜节”,全国多地谜友参与。我在赛题(网址参见【附一】)中,应用了较多含有顿读词的谜作,反响强烈。谜友们突然意识到:这个领域大有潜力可挖。此后几年,含有顿读词的谜作突然“井喷”,一发不可收拾。而且不仅只是数量猛增,其精品率也大幅度提升,各种佳谜榜上,含有顿读词的谜作随处可见、分外吃香。以近三年的“华清杯”为例,20条佳谜里,2010年有16条、2011年有10条、2012年有13条,比例是相当的高。
纵观近十年顿读词的发展,至少有以下三点变化:
●从“二字顿读”到“多字顿读”
一开始,一般只能顿出二字词,随着底材的不断挖掘、谜艺的日益娴熟,三字、四字顿读也多了起来,尤其三字,已经很常见,令人始料不及。
【谜例(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四字口语)记不得了/文木
注:面为鲁迅赞《史记》语。
【谜例(5)】毫无新意的骗局(四字牙齿矫正故障描述)老掉牙套/郭少敏
【谜例(6)】“妾心古井水”(五字电视剧)人生不了情/伍耿怀
谜例(4)原句读为“记不得/了”,顿读为“记/不得了(liǎo)”;谜例(5)原句读为“老/掉/牙套”,顿读为“老掉牙/套”;谜例(6)原句读“人生/不了情”,顿读为“人/生不了/情”。顿读词“不得了”(表示特别推崇)、“老掉牙”(极其陈旧)和“生不了”(产生不了)都是三字,且一个居后、一个居前、一个居中,形态多样。
【谜例(7)】上班时阳奉阴违,绝对发生过(八字软件功能怀疑语)工作表里不一定有/郭少敏
原句读“工作表(即Excel)/里/不一定/有”,顿读为“工作/表里不一/定/有”。顿读词“表里不一”(表面和内在不一样)达到四字,是一个成语。现在谜网上有不少这类“成语顿读”,当然质量有好有坏。
最近,我还看到一个“六字顿读”,令人啧啧称奇。
【谜例(8)】羹尧心腹,不是被流放,就是进牢狱(八字鲁迅文篇出版时间描述)近年出的《出关的关》/庄云
原句读“近年/出/的/《出关的关》”,顿读为“近/年/出的出关的关”。顿读词“出的出关的关”(出去的出去,被关的被关)竟然有六字,真是匪夷所思!
如今的谜坛,二字顿读,已经俯拾皆是,多字顿读,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
●从“一谜一顿”到“一谜数顿”
最早,大多数顿读词是一谜一顿(一个谜底中有一个顿读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惊叹于一个谜底能顿出两词,然而过后不久,一谜二顿,就时能见到了。
【谜例(9)】“灵山有士拈花笑”(四字恋爱行为)会心上人/赵首成
原句读“会/心上人”,顿读为“会心/上人”。刚好两个顿读词。
笔者曾有两谜在大赛中获奖,都是“一谜二顿”,且“顿”法相似。
【谜例(10)】“无案牍之劳形”(五字市场分析语)不消费心理/郭少敏
【谜例(11)】“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五字影视用语,含时间量)十分钟情节/郭少敏
谜例(10)原句读“不消费/心理”,顿读为“不消/费心/理”。顿读词两个:“不消”(不需要)和“费心”(花心思、花精力);谜例(11)原句读“十分钟/情节”,顿读为“十分/钟情/节”。顿读词也两个:“十分”(表示程度深)和“钟情”(专注地爱)。两谜同为“221”破句式,这也是“一谜二顿”中相对常见的。
三个顿读词共处一谜,比较稀罕,但偶尔也会灵光一现。
【谜例(12)】他日登金榜,须臾天下闻(十字沟通致歉语)未来得及第一时间通知/张春福
此谜在2007年的“风云杯”评佳中一举夺魁,并在年度评佳时再次高居榜首。它是“一谜三顿”,原句读“未/来得及/第一时间/通知”,顿读为“未来/得/及第/一时间/通/知”。“未来”(他日)、“及第”(登榜)、“一时间”(须臾)三词接连闪现,极其夺目。
一谜四顿,那就极少见了,我记得自己曾有一个:
【谜例(13)】敝人处处关怀备至,老婆珍惜天伦之乐(八字拜访朋友亲戚时间预告语)在下周到达令爱家/郭少敏
原句读“在/下周/到达/令爱/家”,顿读为“在下/周到/达令/爱家”。谜底刚好分割成四个顿读词:“在下”(敝人)、“周到”(处处关怀备至)、“达令”(对“老婆”的爱称)和“爱家”(珍惜天伦之乐)。
●从“词性单一”到“词性多样”

从上面的谜例就可以看出,顿读词的词性已由以前的比较单一发展到现在的五花八门。名词(如“上人”)、代词(如“在下”)、动词(如“钟情”)、形容词(如“势利”)、副词(如“十分”)以及各类词组、俗语、成语、短语等等,都出现过,相当丰富,甚至还有外来词“达令”。除此之外,专有名词领域,也被开发起来,比如“人物顿读”——在谜底顿读出本意不含的各类人物。
【谜例(14)】“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四字军事名词)激光武器/文木
注:面出《后汉书》,老将马援62岁高龄试着披挂上马,让光武帝重新重用他。
【谜例(15)】“世多知山人”(四字古典文学名词)八大名著/文木
注:面出《八大山人传》,作者称赞八大的名声很响。
【谜例(16)】“他强运功力,待要撑持起身,麻木已扩及双腿,登时俯伏跌倒,双手撑了几撑”(对台现状二3+2)不动武、三通/黄冬妮
注:面出《神雕侠侣》,武三通被李莫愁银针刺中后,终于一动不动。
【谜例(17)】“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五字汉代才女传奇)卓文君复书/郭少敏
注:面为王十朋评论林逋的《山园小梅》,林逋,字君复。
这四谜顿读出四人,分别为刘秀、朱耷、武三通、林和靖,顿读词就是对人物的称呼,其称法不尽相同。谜例(14)“光武”,以谥号代称皇帝;谜例(15)“八大”,以名号简称代称画家;谜例(16)“武三通”,以全名出现;谜例(17)“君复”,以古人的“字”代称诗人。可谓琳琅满目、各具千秋。目前这类谜很流行,评佳时经常上榜。笔者在去年底、今年初曾举办一场“读聊斋,猜灯谜”活动,创作了近百则谜,其中谜底顿出二字、三字人物的有40多条(网址参见【附二】),充分证明“人物顿读”之法,大有可为。
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些“另类产品”。如:“民主是个好东西”(外作家连称谓2+2)歌德先生/陈继耿,顿出“德先生”,是对“民主”的形象说法;又如:“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青年作家连行为2+2)韩寒食言/赵首成,顿出“寒食”,竟然是诗题;再如:重聚朝韩谈判地(五字建材商业场所)复合板门店/纪培明,顿出一个国际时政敏感地名“板门店”……继续搜索,你会发现顿读词的多样性,几乎达到应有尽有、包罗万象的地步。

三、顿读词的方法技巧 
●发现顿读词,“瓮中捉鳖”法
早先的顿读词主要是依靠谜人的“发现”,也就是从一些相对固定的底材中“看”出来,加以“提取”,好比“瓮中捉鳖”。比如上世纪90年代,我看到一支股票“同济科技”,发现居然隐藏着一个巴西球星——济科,于是就有了谜面:脚下功夫可比“白贝利”。
【谜例(18)】“临去秋波那一转”(四字球类术语)球动人动/郑百川
【谜例(19)】“佛塔还然半夜灯”(三毛作品)刹那时光/文木
【谜例(20)】“排空驭气奔如电”(四字医学词)神经过敏/伍耿怀
【谜例(21)】有大儒之风(四字网络用语)博文人气/郑育斌
这四条谜都是经典的“121顿读”。“动人”、“那时”、“经过”、“文人”四个顿读词,天然存在于底材之中,就看谁能发现它们。当然发现之后的拟面也很关键,像谜例(18)、(19)、(20),借用成句,天成巧合;谜例(21),自拟题面,简洁顺畅,均极见功夫。
大部分顿读词隐藏在底材中间,当然,也有一些是在头尾的。
【谜例(22)】“待晓堂前拜舅姑”(四字人事组织用语)新人才观/张哲源
原句读“新/人才观”,顿读为“新人/才观”,顿读词“新人”(新嫁娘)位于句首,这种“瓮边捉鳖”,需要更独到的眼光。
能被发现的顿读词彷佛是底材与生俱来的,数量毕竟有限,发现也绝非易事,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为了突破发展的“瓶颈”,谜人们开始了创造。
●创造顿读词,“移花接木”法
创造,就是给找不出顿读词的底材配上另一个底材,造出顿读词来,好比“移花接木”。有时候,已经有顿读词的底材,也可以通过此法造出更多的顿读词。当然,我们不能胡编乱造。谜界为这种谜底组合设立了两个规则:
1、底材集锦
规则为:允许配给一个或多个同属于一个范畴(谜目)的底材,“配底”和“被配底”不一定要有内在联系。
【谜例(23)】“直饶泰山高万丈,争及徂徕三尺土”(列国人二3+2)介之推、重耳/赵首成
注:面出苏轼《遥祭石徂徕先生文》。石介,字守道,人称“徂徕先生”。
【谜例(24)】未及衰落便离别(数学名词二3+2)不等式、微分/陈继耿
【谜例(25)】元宵后一日,汴梁相会共筹谋(出版用语二3+4)十六开、封面设计/刘二安
谜例(23)的“介之推”通过“重耳”的配合,造出顿读词“推重”(推崇尊重),虽然这两人没有关系,但他们都生活在春秋列国,同属于“列国人”这个谜目,符合组合的规则。同理,谜例(24)两底都是数学名词,谜例(25)两底同为出版用语,它们均可以组合,并分别造出顿读词“式微”(由盛而衰)和“开封”(地名)。
底材集锦的关键是“配底同目”。假设做谜:未及衰落便开赌(数学名词、网络名词各一)不等式、微博,扣合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两底不属于同一范畴,这就违规了,属于集锦不当。
2、底材延伸
规则和1刚好相反:允许配给一个或多个有合理内在联系的底材,“配底”和“被配底”不一定要同属于一个范畴(谜目)。
【谜例(26)】“拿宝玉!拿大棍!”(外名人冠称谓3+2)政治家里根/文木
【谜例(27)】“十年寒窗无人问”(高校简称连称谓3+2)中科大名流/赵首成
【谜例(28)】说过几天要远行(话剧冠主演2+2)陈数《日出》/郑育斌
【谜例(29)】啼妆(粮食供应状况冠时间词2+3)眼下面粉少/姜文清
注:啼妆,据《后汉书》:古代妇女匀面,薄拭目下,若涕泣状,谓之啼妆。
这四谜都是在一个底材之前或之后延伸出另一个底材,在延伸处造出顿读词,分别为“家里”、“大名”、“数日”、“下面”。延伸出的底材跟原来的底材并不属于同一谜目,但是它们均有合理的联系。谜例(26),里根就是一个政治家,你要延伸一个“谜家里根”,那就是瞎编了;谜例(27),中科大里,肯定会有一些社会名流,你要延伸成“中科大名古屋”,就不知所云了;谜例(28),确实有陈数版的《日出》,假设做谜“男儿昔时闯天涯(女艺人连话剧)丁当《日出》”,也有顿读词“当日”,扣合很准,谜面还挺豪迈。可惜作为歌手的丁当,并没有上演过话剧《日出》,这个延伸就不当了;谜例(29),某一时候说“眼下(现在)面粉较少”,很有可能。可见,底材延伸的关键是“配底关联”,我在以前的谜论中,也多次提到。
对于“造顿读词”的看法,有两个极端。一个是“甘之如饴”:只要有顿读词就行,无视规则、随心所欲。或生造谜底、或不同类目杂凑;另一个是“恨之入骨”:完全否定创造,有造必拍,不加甄别,一棍子打死。哲学观告诉我们,走极端是不可取的,应该一分为二地辩证对待。合理的“造顿读词”是谜艺发展的需要,理应允许,不合理的,则要坚决放弃。
有位谜友拿“天子日后会明白(五字部队聚会用语,含军衔冠姓)皇上将来了”这条谜,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能做成一谜二顿(皇上、将来),本来是很好的,但是,有上将军衔的人,是很少的,你得保证真有一个姓’皇‘的上将,否则就不行。”后来,经过查证,真找不到“皇上将”,她接受意见,将此谜改为“天子日后会明白(四字部队聚会用语,含军衔)上将来了”。这样就没有问题了,而且还保留了一个顿读词。
●设计顿读词,“左右开弓”法
除了看出顿读词、造出顿读词,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先设计好一个顿读词,然后联想反推出含有它的整个底材。
【谜例(30)】“观察能以百口保鼠辈乎?”(五字门卫执行任务语)请亮工作证/赵首成
注:面出清·钱仪吉《碑传集》卷十《周亮工》。亮工徐行至堂下,抚军作色曰:吏报某地贼起,待公急扑灭之,来何迟?亮工曰:以某料之,必无是事。抚军恚甚,曰:观察能以百口保鼠辈乎?亮工应曰:能。
谜作者看到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周亮工为官时的这段事迹,萌生制谜之念,先设计“亮工”这个名字为顿读词,然后将其一分为二,针对“亮”往前联想、针对“工”往后联想,分别得到“请亮”和“工作证”,最后组合成“请亮工作证”的整底,这样,“亮工”这个顿读词就自然包含在反推出的底材之内。就此谜而言,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意外收获,也就是发现“工作证”里天然含有“作证”(提供保证)这个顿读词,由此便造就这个一谜二顿的巧妙佳构。
这个技巧,需要谜人具备高超的拓展性思维能力,从设计好的顿读词两边同时拓展,好比“左右开弓”。我相信,有很多顿读词,是通过此法最终觅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应该有不少顿读词,是发现、创造、设计这三种方法综合、交互运用的结果。应该说,正是谜人奇思妙想的智慧,使“可遇不可求”的顿读词变成“可遇也可求”,顿读词的“无限发展”成为了可能。正是从发现到创造再到设计,这一飞跃性的“技术革命”,让今天的顿读词发生膨胀式的、突飞猛进的“立体量变”。

四、顿读词的审美探讨
●顿读词的美学价值
顿读词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纳为一个成语——无中生有。当然这里不是用它的贬义,而是借来比喻顿读词的艺术效果。当一个顿读词本来并不存在,因别解而横空出世的时候,彷佛是一个隐形人突然扯掉隐形衣,暴露在你面前;又像是魔术师两手空空,瞬间变出一束鲜花。这种“无中生有”给人的视觉惊艳感、艺术奇幻感将灯谜别解的魅力具体化、可视化、浓郁化,将“回互其辞”的韵味展露得淋漓尽致。
有些“一谜数顿”的谜作,几个顿读词刚好连在一起,形成“一串念珠”式,就像魔术师变出鲜花后,又接连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谜例(31)】“把武松似爷娘一般敬重”(拼音字二)施恩深、知恩珍/文木
【谜例(32)】“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国家连服务场所2+3)美国维修行/陈继耿
注:面为陈寅恪赞美王国维的评语。
【谜例(33)】“嗟乎促龄,才气未尽”(县市名四)文昌、隆子、安阳、寿光/赵首成
注:面出唐·杨炯《王子安集序》。叹博学多才的王勃(字子安)英年早逝。
谜例(31)、(32)是“二珠连串”,“施恩”(人名)、“深知”和“国维”(人名)、“修行”次第闪现;谜例(33)是“三珠连串”,“昌隆”、“子安”(人名)、“阳寿”鱼贯而出。而前文举过的谜例(13),则是“四珠连串”,一气呵成。以上连串的“珠子”大小一样(顿读词字数相同),还有大小不一的。
【谜例(34)】老是口吃,只好动笔(七字职员年终时心理)总结巴不得不写/郭少敏
【谜例(35)】青春已逝,爱侣破产(十字黑帮郁闷事)老大不小心上人家当了/郭少敏
谜例(34),“结巴”、“不得不”二珠连串,字数依次递增;谜例(35),“老大不小”、“心上人”、“家当”三珠连串,字数依次递减。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字数相同的,得整齐之美;字数不同的,有参差之妙。
这些顿读词在一个谜底中,一个接一个跳入视野,使人生“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美景无限、高潮迭起之感。这样的“顿读词大餐”,将顿读之法推向了极致,其中运用得当的,正如师卫华谜友所言:“该连处则断,当断处却连,不杂他法,一贯到底,抑扬起伏,跳荡生姿。”
顿读词,堪称“文字魔术”,它是当代灯谜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它的精华作品无处不体现着灯谜艺术的美学价值,它必将继续扮演灯谜别解技巧的生力军,必将对未来的灯谜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
●顿读词的语法问题
顿读词的产生依赖于别解,我们知道,一般的别解无法完全严格符合语法,而有顿读词的别解,语法问题更为复杂。这是因为,顿读词不是底材本来存在的,它的出现打乱了底材原有的句式,它左右两边的词语在语法结构上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与顿读词能否再次搭配得当,是别解成功与否的关键。
【谜例(36)】“仪和道:’我们……我们大伙儿都盼望你……盼望你来执掌恒山门户。‘”(五字口号,含亚洲首都)冲出马尼拉/陈继耿
原句读“冲出/马尼拉”,顿读为“冲/出马/尼拉”。顿出“出马”后,它前面的词必须是个人物,因为“出马”的意思是“出头做事”,只有人才能跟这个动词。但是这个“出马”前面的“冲”字,本意却是个动词,这就相当麻烦,如果不是作者巧妙地找到“令狐冲”,这个顿读很难成功。再看“出马”之后,“马尼拉”这个专有名词(音译地名)贡献出“马”字后,变得毫无意义,作者赋予它新意,变成一个主谓词组,解释做尼姑(指“仪和”)在拉拢,恰好吻合谜面典故。顿读前后,底材各字词性、关系等均面目全非,但又必须各自能自圆其说,如何处理好语法问题,极其考验谜人的文字功夫。
【谜例(3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五字残疾人心烦事)安不起义耳/黄宜耀
原句读“安不起/义耳”,顿读为“安/不起义/耳”。顿出“不起义”后,前面的“安”本为一个动词(安装),后面的“耳”本为一个名词(耳朵),很难想像,“不起义”这个短语前缀一动词后缀一名词还能成文。然而,灯谜的别解让奇迹发生了。“安”字转为疑问词(表示反问),“耳”字转为虚词(加强肯定语气),语法问题,迎刃而解。最为不可思议的是,“安”、“耳”别解后都是古汉语,前后呼应,让本谜的别解语气十分协调,特别难能可贵。
【谜例(38)】刚办退学证,便生后悔心(作曲家连歌名3+2)马上又《想念》/赵首成
原句读“马上又/想念”,顿读为“马上/又想/念”。顿读后,顿读词之间、顿读词与顿读剩下的词之间,搭配十分恰当,别解完全符合语法,真正达到了汉语中“一语双关”的境界,这是不可多得的一种情况。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底材顿读后,都像以上三则,能处理好语法问题。比如“丽水、平遥”(地名二),可以顿读为“丽/水平/遥”,顿出“水平”(在某方面达到的高度、能耐)一词后,前面的“丽”勉强还可以搭配,后面的“遥”,无论怎么别解,也不能用来形容“水平”。又比如“难不倒/翁虹”,可以顿读成“难/不倒翁/虹”,有一个俗语顿读词“不倒翁”,但是前后的搭配几乎不可能协调,天生缺陷。碰上这些情况,宁可放弃,也不要舍不得顿读词而硬做。
有顿读词,不一定就是佳谜,顿读后合不合语法,是顿读词谜作审美时最重要的考量尺度。

五、结论
当今,顿读词在网络乃至整个谜界,已具“燎原之势”,它深深吸引着谜人的目光,不断激发着创作的欲望。“顿读词热”是当代谜坛方兴未艾、无法回避的“谜文化现象”。部分谜人认为网络灯谜的特点、优势就是“造顿读词”,甚至还有人“唯顿读词是爱”。曾经有谜友私底下问我一条谜好不好:
“兄弟快走,神明不乐!”(四字追款情况估计语)能要得回/黄宜耀【典出《水浒传》,赵能要赵得回去】
我认为不错,结果他说:“可是这谜没有顿读词啊!”
这种观点当然是偏激的。正如我前文提到的:有顿读词,未必是佳;反过来,佳谜,未必要有顿读词。但这个偏爱热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顿读词的影响力、冲击力,是十分巨大的。
顿读词,已然成为当代谜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任何艺术,创作繁荣的同时,不能放慢理论研究的步伐,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创作、鉴赏时“沙里淘金”的有力武器。灯谜亦然。关于顿读词的探讨如果仅仅只是以上几节,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待谜界师友更全面、更精深的钻研。(全文完)
【附一】
首届风云网络灯谜节赛题网址:
http://www.fengyunms.cn/bbs/dispbbs.asp?boardid=32&Id=1653&page=7
【附二】
“读聊斋,猜灯谜”活动赛题详解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44016302_11_1.html
●本文获“居佳杯”首届灯谜文化节优秀论文二等奖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友情链接: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