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
文章
书籍
首页
谜讯
学会动态
节会活动
各地谜讯
近期征稿
谜赛
赛事信息
赛题荟萃
在线谜赛
谜学
灯谜入门
论文之窗
各抒己见
谜作
神州谜苑
灯谜题库
谜材集锦
谜评
佳谜赏析
自圆其说
谜作研讨
谜话
谜坛杂俎
谜人谜事
谜史
灯谜源流
轶事趣闻
谜书
谜家
谜坛群英
委员风采
谜家事迹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纪事 >> 强骨静气 一味霸悍——潘天寿用独特的创造性改良中国画
强骨静气 一味霸悍——潘天寿用独特的创造性改良中国画
来源:汕头青年报 时间: 2015/6/13 17:36:02
潘天寿
为中国艺术奋斗一生
潘天寿(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学校期间,他以温厚笃实、勤奋刻苦的学风,深得李叔同、经亨颐诸位老师的教诲。同时因为擅长书法、绘画、篆刻被学校很看重。在学校期间他还为同学创作了《枇杷图》,《紫藤白头翁》等等画作,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潘天寿23岁。同年12月,在杭州爆发了“浙一师学潮”,那天,学生沿着西湖运动集会,支持福建学生“闽案”斗争,却遭到当局的镇压,冲突中,他的胸膛被军警刺刀划破了,鲜血染红了衣衫,但仍然毫不畏惧的,冲破阻挡,毅然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当时他认为:自己应该要为国家和民族做点有益的事,想通过一心一意的振兴民族艺术来达到振兴民族精神的目的。当时的这种精神,变成了他一生都为中国艺术奋斗的动力。
1920到1922年,潘天寿毕业以后,回到了家乡宁海及孝丰(安吉县)任教。就这样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当时,他还为同乡的柔石(1902-1931)绘制了《疏林寒鸦》、《晚山疏钟》画作,送给他纪念。潘天寿还在绘画的技法上大胆地尝试,用手指作画,并创作出《古木寒鸦》、《长风白水》、《济公与象》、《秃头僧》等一批优秀作品。
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1963年作为中国书法家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
潘天寿擅画寓意花鸟及山水,远师徐渭、朱耷、石涛等人,近受吴昌硕影响;亦画人物,并长于指画。书法从锺繇、颜真卿、史孝山入手,后学秦汉、魏晋碑文,参以卜文猎碣。潘天寿传世作品《露气》、《雨后千山铁铸成》、《记写雁荡山花》等均藏于中国美术馆;收编成辑有《潘天寿画集》、《潘天寿画选》、《潘天寿画辑》、《潘天寿书画集》等。潘天寿还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听天阁画谈随笔》、《顾恺之》、《治印丛谈》、《听天阁诗存》、《中国画院考》、《中国书款之研究》等;1962年在杭州、北京等地举办潘天寿画展,1964年在香港举办潘天寿书画展。
堪欣山社竹添孙
指画生动别具一格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
映日荷花
竭力维护国画本身特色
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持续不断地受到西方绘画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这种冲击和挑战,绝大多数画家都认为,中国画必须吸引和融合西方绘画的表现技巧,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只有极少数画家强调,中国画和西画是两个不同的绘画系统,充分保持各自的特点,才是发展的光明大道。潘天寿是这极少数画家之一。他在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上,都不曾借鉴西方绘画的一兵一卒,而是从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里获取变革的灵感,以极富个性的艺术创造,开拓了中国画的新境界,将中国传统绘画向前推进了一步。潘天寿的创作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回顾中国画所走过的百年历程,探索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不能不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潘天寿一向认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他指出:“中西两大系统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但这两大系统的绘画“决不能随随便便地吸收,不问所吸收的成分是否适合彼此的需要,是否与各自的民族历史所形成的民族风格相协调。在吸收之时,必须加以研究和试验。否则,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与阔度,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去各自的独特风格。这样的吸收,自然应该予以拒绝。拒绝不适于自己需要的成分,决不是一种无理的保守;漫无原则的随便吸收,决不是一种有理的进取。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潘天寿对中西绘画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后说:“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特征;以光线明暗来显示物体的形象,是西方绘画的主要技法。“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照搬运用到中国绘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使中国绘画失去灵活、明确、概括的传统风格,而变为西方的风格。倘若采取线条与明暗兼而用之的办法,则会变成中西折中的形式,就会减弱民族风格的独特性和鲜明性。”在中国当代绘画史上,如此明确地反对吸收西画因素,竭力维护国画本身的特色,并从理论上详加阐述者,潘天寿可谓空谷足音。
鸟石图
大中见微显澎湃
吴昌硕:对潘天寿画作给予了如此评价:“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
人民网: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吴冠中:少年时,求学杭州艺校,曾从潘天寿师学国画,获益非浅,后我专攻洋人之洋画,为求绘画之真谛,远渡重洋,寻今访古,悟道不多,而寿师之作始终如明灯照我!玉军同学随我学彩绘,今又强我作国画,自离寿师,数十年来未墨画,寿师新故,作画念之,不知是哀是痛!
崔如琢:如果吴昌硕还活在人间,我相信他最满意的学生就是潘天寿。潘老在艺术上的贡献,在近百年来是最杰出的。黄胄就曾称潘天寿是百代宗师。潘天寿是文人画的代表,在道德上也是君子,人格高尚。他有自己的绘画理念、美学思想,不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独树一帜的,这就是潘老。
刘一行: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艺术风格,一般的印象是“霸气”、“大气”。大开大合、节奏变化强烈。潘氏画的“大”,其实源自他的“小”。潘天寿的画面上,精细繁复的描画占有重要的比例,勾勒用线大多舍直求曲。在他早年的山水作品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似乎年青人那无穷无尽的精力,要在这大面积的细织密描中才能得以尽情宣泄。在潘天寿后来成熟定型的画面中,他用了大面积的留白和大笔简练的线和墨,来与他的精刻细描形成对比,惊世骇俗。如果没有足够面积的“大”来容纳“小”,画面造成的节奏强度,则不足以表达他胸中澎湃的激情。
蛙石图
潘天寿趣闻轶事
1923年春,潘天寿在上海几所学校教绘画课,一年后被上海美专聘为教授。时年27岁。 上海是东方大都市,人文荟萃,名家众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当时住在北山西路吉庆里一幢石库门楼房里。
潘天寿对吴昌硕仰慕已久,一天,由友人陪同,登门拜访。见吴翁一点没有大画家的架子,潘天寿打消顾虑,从包袱里取出自己的画作,毕恭毕敬地说:“学生自学绘画,水平不高,请先生指点。”吴昌硕时年八十,画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默默看着潘的每一幅花鸟画,一旁的潘天寿紧张得额头冒汗。吴翁看毕,双目一亮,以少有的赞扬语气说:“你画得好,落笔不凡,格调不低,有自己的面目。阿寿,你要好好努力。”吴昌硕亲热地称他“阿寿”,从此潘天谨改名“潘天寿”,画画也多用“阿寿”、“寿者”题签。
潘天寿与吴昌硕从此结下了“忘年交”,情谊甚笃,常去拜望。每读佳作,吴翁必品评指导。一天下午,吴翁翻看潘天寿的画,不禁神似飞动,伏案挥毫,写就一幅篆书对联,联曰:“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潘天寿一直把这幅对联悬于书斋,可惜在抗战之初它连同家产遭毁,使他痛惜万分。
吴昌硕对潘天寿格外关照,有一次特地画了一幅五尺大中堂,让儿媳赠潘天寿。媳妇对此画爱不释手,悄悄给扣下了。后来吴翁知道后,当面向潘天寿道歉,又重画了一幅相赠。潘天寿因常有机会观赏吴氏画作,耳濡目染,画艺大进,但他学吴不泥吴,吴昌硕感叹地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一起来在线猜灯谜吧!
枫意
积分:349
夏彬
积分:335
三慎
积分:312
康乐无忧
积分:302
陈海潮
积分:300
ztrong
积分:300
玉儿
积分:300
芳芳
积分:300
鱼花虎影
积分:300
左林
积分:300
每日推荐
第十一届(2023年度)中华灯谜“金...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会(扩大)会议...
“商会杯”第八届中华灯谜文化节圆满落...
第八届中华灯谜文化节二号公告(征稿启...
第八届中华灯谜文化节一号公告(活动预...
“大美南澳”海峡两岸灯谜创作大赛第6...
谜艺为媒 情系两岸——第十五届海峡百...
“大美南澳”海峡两岸灯谜创作大赛4号...
每周排行榜
1
第十一届(2023年度)中华灯谜...
2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会(扩大)...
3
第八届中华灯谜文化节二号公告(征...
4
第八届中华灯谜文化节一号公告(活...
5
谜艺为媒 情系两岸——第十五届海...
6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郑育斌一行...
7
第十届(2022年度)中华灯谜“...
8
关于“雁云灯谜艺术奖”评奖活动的...
友情链接:
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
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