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评论 >> 读懂黄宾虹的浑厚华滋
读懂黄宾虹的浑厚华滋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 2015/5/28 16:47:35

黄宾虹


    “知道黄宾虹的人很多,懂得黄宾虹的人太少。”

    暖春四月的中国美术馆,“浑厚华滋本民族”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举办,不少观众慕名前来,一位艺术家参观后发出上述感慨。

    现场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讲解是一个难题,面对单一的构图、浓黑的画面,不知从何讲起。

    看上去不美是黄宾虹作品的“显著”特点,审美如此高冷的他,为什么在艺术史上却占据如此崇高的地位?让我们走进展厅,看看作品怎么“说”,听听名家怎么“说”。


采菊看山图


    国画精神全关笔墨

    进入展厅,一侧墙壁挂着油画《晚年黄宾虹》,旁边有创作者油画家靳尚谊对国画家黄宾虹的解读,“我非常喜欢黄宾虹的作品。他的山水画非常厚重,有独到之处,用浓密的墨色表现自然的滋润和苍浑,笔墨的层次很丰富,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高峰。我画这件作品也是尝试去做油画民族化的实验,也就是用水墨和油画相结合的实验。在这种实验中去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谈论黄宾虹,必谈笔墨。傅雷说“笔墨之于画,譬诸细胞之于生物。无笔墨,即无画。”在黄宾虹眼中,国画精神全关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元素和技术关键。也有评论者称黄宾虹的笔墨特色为“黑宾虹”,但黄宾虹的笔墨怎一个“黑”字了得。黄宾虹能将墨分七色,“浓、淡、破、积、泼、焦、宿”,用他的“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简单的点画层层叠加,加到浑厚华滋。潘天寿说他“一张画能画七八遍十数遍,结果使画面葱葱郁郁,气象蓬勃,丰富至极而不失于空灵”;李可染说“黄宾虹老师的画,远看什么都有,近看什么都找不到”。

    如果谈论笔墨还让你觉得抽象,那么一定不要错过从海外借展的《繁简稿对应册》,它们生动而直观地演绎出黄宾虹的作画步骤,从笔线勾勒到皴擦点染,从“骨肉分离到形象饱满”,达到“笔与墨会,是为氤氲”的境界,这个过程称得上奇妙。


孤城寒雨图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黄宾虹属于大器晚成的,这一切缘于傅雷的慧眼识珠,两人几十年的交往成为艺术史上的佳话。黄宾虹一生阅历丰富,著作等身,他做过美术编辑,当过教授,鉴定文物,还经营古董店,开荒种地,但他矢志不渝的却是绘画。遇到傅雷之前,七十多岁的黄宾虹依然埋头创作,默默无闻。正是由于傅雷的大力推崇,黄宾虹方为世人所识。傅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宾虹则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之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他的概括与综合的智力极强。所以他一生的面目也最多,而成功也最晚。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极。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这是傅雷给予黄宾虹“傅雷”式的最高评价,这是因为傅雷深深懂得黄宾虹的好。

    我们在观看黄宾虹作品时,会感觉到他的构图几乎没有“小清新模式”,也没有夺人眼球、对比强烈的绘画语言,山山水水,自然流淌,生生不息。初看,平平淡淡,但越看越有味儿,引人入胜。他说“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他的“林泉之心”“山水之乐”都融会在千锤百炼的笔墨之中。

    黄宾虹山水画中反映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力,一幅画千笔万笔,看似横七竖八,没有头绪,实际上笔笔脉络相通,没有一笔虚设。骨线虽少,但每一笔都熔秦铸汉,力可扛鼎。辅线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在画面中形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令人百看不厌,乐在其中。观看这个展览,有如走入迷宫,人们要去寻找自己的答案,但是首先要愿意走进传统文化这片茂密的森林探宝。

    黄宾虹自己曾慨叹“曲高和寡”,说“我的画,三十年后,或许为人所知”。黄宾虹已离开我们六十年,今天他的名字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读懂他的“好”。

    读懂是我们的努力,传承是我们的方向,也许,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念。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友情链接: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