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人物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原因是丰子恺的威氏拼音法名字为FONG, TSE KA)。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大约我们不会陌生,他的画称“子恺漫画”,十分出名,风格独特,我们一见就忘不了,也特别喜欢。那么,他是一个画家了,是的;但这认识远远不够。他多才多艺,集漫画家、散文家、音乐教育家于一身,是个少有的才子。他的“子恺漫画”,影响了几代人。据说,1924年,丰子恺第一幅公开发表的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编辑的杂志《我们的七月》上,落款是“子恺漫画”,由此,始有“漫画”一词,漫画这种画种也才在中国流传开来。故丰子恺有“中国漫画之父”美誉。当时有“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这话很风趣,可也见出丰先生的绘画风格,他画画注重神态、意韵,画人物往往不画眼睛鼻子,却十分生动。
丰子恺漫画
这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十分著名,不见一人,人去后留下的冷清,杯盘狼藉,只有一弯钩月,下弦月,冷在那儿。本来十分冷的场景,不见繁华,唯凄凉,一种落寞的况味,谁会这么去画它?但子恺先生偏别取蹊径,热笔写冷景,画面是冷清的,其实画外却热,那一个刚刚的热闹,犹有余温。而人生况味,本就不在烈火烹油般热闹,倒是在这“人散后”的一轮新月,蕴多少诗意。我们读得这画,往往更多的画外的联想。又如这幅《欢乐的恐怖》,新年里几个小孩在放鞭炮,那种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如绘呈现。场景简单,生活趣味却浓郁。
这是一幅地道的巴渝风土民俗画,同时也是抗战时,画家漂泊大西南,旅渝的生活写照。读丰子恺随笔,有如此文字:“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冬,我曾在蜀道中一个小县城投宿。滑竿夫把我扛进一家旅馆。”“我定于端午后一天出门。坐滑竿上歌乐山,到青木关……”从这些文字,可见滑竿与当时画家的生活有多么密切的关系。丰子恺以笔抗战,当年创作的抗战漫画很多,曾在长寿、涪陵等地举办画展。从1942年至1946年,他与妻女,在重庆住了三年半。最初在盘溪国立艺专任教,后以卖画为生,并自建竹篾平房,取名“沙坪小屋”。
丰子恺的漫画,是民俗风情画,民族气息极浓,他似乎更喜欢中国画的表现,他说,“中国画的技法实在是可矜贵的,那奔放的线条、明丽的色彩、强烈的印象和清新的布局,在世界画坛上都放着异彩。” 他最讨厌的是,繁文缛节与形式主义,常常落笔三笔两笔,却是形神毕肖、栩栩如生。他的题材多关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尤其孩子们的玩耍吵闹,这些“儿童相”,其实是前所未有的,又有哪个画家津津有味地画下了这么多生动的儿童形象?他的漫画,不仅仅是赞美、装饰或者娱乐,而是一颗不老的童心,其中有更多的美丽的诗情。据说抗战期间,有一天,几个朋友去看丰先生。走进小院,见一群孩子在忙忙碌碌地搓泥巴,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老头正把大家搓好的泥巴切成许多小方块。见有客来,老头歇了活去洗手,洗手出来,笑眯眯地说:“我们在做麻将牌——这里物资缺乏,孩子们喜欢玩麻将,我们就自己动手做。” 能与孩子玩在一起的人,他的漫画又怎能不动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