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米勒
米勒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播种者》
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表现普通的农民,作品呈现了一种亲近平民、亲近自然的风格。
米勒作品的平民色彩,还有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以及劳动充满感情的这种艺术思想,其实缘于他的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的米勒种过田,这就可以充分理解米勒为何能够把属于土地、劳动、农民的题材表现得这么深刻了。他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但同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嫌他土,讥讽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不看好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当然也十分厌恶这浮华,处处弥漫着奢靡风气的巴黎,他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而只有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这才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过得贫困潦倒,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色情作品。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话深深地刺痛了他,他忽然间有了警悟,似乎从人们蔑视的目光中也掂量到了沉重的失落,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与艺术。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拾穗者》
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久违的农村,蓊郁的树木,充满了蓬勃生气的田野,展现在他眼前,这是一种充满自然、活力、生命的情景,令他陶醉,几乎忘乎所以,那时,据说他高兴地喊了起来: “啊,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芬芳,又听到了森林的喧腾,他童年时所熟悉的一切重又出现眼前。此后的27年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力最为丰富的时期。他沉潜于农村,创作了不少名闻于世的画,如《播种者》、《牧羊女》、《拾穗》、《晚钟》、《扶锄的男子》、《喂食》、《春》等等,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他的作品呈现了十分动人的现实主义力量,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放牧、劳动、生活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源泉。他不美化现实,而是在平凡的劳动者与简朴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挖掘出诗情画意。不过,他笔下的农民也真的十分平常,米勒非常真实地表现他们,疲惫、穷苦,与终日操劳,这都是些生活在底层的人物,但他们不丑陋,即使衣衫褴褛,肌肤黝黑,佝偻着身躯,却健康、乐观、美丽,劳动与质朴,这便是米勒所追求的美学,米勒似乎终其一生都在呕心沥血地赞美与歌颂法兰西农民。他讴歌人民的这种创造世界的力量,那些胼手胝足与粗衣陋食,又何尝不是他对纸醉金迷生活的一种抗争?
这幅《拾穗》,是一曲劳动的颂歌,一幅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米勒于1857年完成之作。虽然描写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平凡的场面,可是它却在当时及此后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影响。
《晚钟》
这幅画原来的题目叫《八月》。表现的是一个欢乐的夏收场面,但由于画家的现实主义手法,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我们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这里突出的是三个拾穗粒的农妇,热烈而繁忙的夏收场面却被推为背景。这一构图,所突出的艺术力量,竟使作品产生了惊人和深远的意义。
《拾穗》所展示的,是一种感人的艺术的魅力,也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从画面我们读到了艺术意蕴的更多的展延与深化。艺术家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艺术,而是生活,那正在收获过的田里俯身捡拾落穗的农妇,其实显示一份劳作的快乐,这是对劳动的礼赞,有什么比劳动更光荣的呢?透过表象的画面更深层的力量紧紧地抓住我们的心灵。这幅油画,满是金黄灿灿的亮丽,和谐幸福,饱满着愉悦。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与对农村生活的挚爱。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同时画得那样坦率、平和,无需使用任何夸张手法,却表现出了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是人与自然亲密的谐和。好一幅感动人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