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 >>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门户  时间: 2015/4/29 14:41:51

张飞画像


    每当人们提起"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些词的时候,“张飞”一这个历史名人的名字似乎就在我们的嘴边呼之欲出了。


    这样的豪侠形象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说到底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是分不开关系。《三国演义》是元末民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小说,虽可谓开创先河,却并非是第一个对张飞形象加以定性的作品。早在宋代话本文学及元杂剧妆容中,莽张飞的形象就已经流行于民间,也随即成为人们易于且乐于接受的一个形象。直至后来,罗贯中加以收录并对其加工改造,才有了我们今日耳熟能详的"猛张飞"。其实从历史角度来看,张飞的具体相貌,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其实并无根据,想象成分占了一大半。另外,《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力自然不仅仅局限于相貌上,更是对张飞的整个个人经历做了一次戏剧式的重构。张飞在民众眼里逐渐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独特的"张飞精神"。真实的他则变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因此今天,让我们轻轻撩开传奇的面纱,重新审视这位名垂青史的猛将。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自小与母亲一道贩履织席的刘备在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下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军队,辗转各地参与了扑灭黄巾军的战争。由于刘备素有威名,不少豪杰争相依附,自然包括当时还是少年的关羽和张飞。这一年,刘备和关羽不过二十多岁,而张飞此时才不过束发之年。三个年纪相当的年轻人很快结成了挚友,史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年纪最小的张飞对这两位大哥都非常敬仰,"以兄事之""侍立终日"。


    因为镇压起义军有功,刘备被封为安喜县县尉。但朝廷有令: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刘备队不巧成了被淘汰精简的一批。这种打击让有着雄心壮志的刘备无法接受,于是冲动之下把督邮绑起来鞭打了一番,便和关羽张飞二人一同弃官逃亡,从此流离周旋于诸雄之间:公元191年,三人投奔公孙瓒对抗袁绍;三年之后,他们又驰援陶谦,受邀接纳徐州;两年以后,在袁术和吕布的联合计谋下,他们又不得不放弃一切,投奔曹操;紧接着衣带诏事发,他们又只好逃跑到袁绍的地盘上。十年的辛苦烟消云散,对于三个志存高远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然而患难见真情,纵使颠沛流离,张飞和关羽一直追随守护在刘备身边。对于刘备来说,这样的兄弟之情才是这段时光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对于张飞而言,他的忠勇也得到了世人的承认。在攻伐吕布的过程中,他一度被曹操任命为中郎将。虽然品秩并不一定算高,但也是他得到的第一个正式认可。


    公元201年,张飞与刘备在汝南联结刘辟、龚都等人扰乱曹操后方,许都以南纷纷响应。曹操派蔡阳前来讨伐,却但被刘备军所杀。后曹仁再攻,刘备战败,张飞便随刘备投奔荆州刘表,驻扎新野。三人这才算勉强过上了几年稍微安生些的日子,有了闲心去三顾茅庐招纳贤才。可是好景不长,公元208年7月,刚刚结束官渡之战稳定了中原局面的曹操马上挥师南下。一时,刘表病死,刘琮投降,三人不得已又得踏上逃亡之路。可此次逃亡的难度不再像过去那么简单,在新野呆了几年,崇信"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的刘备还带上了当地数十万的百姓。这样一来,很快便被曹操日夜兼程的虎豹骑追上。

    应接不暇的刘备军很快便被曹军精锐在当阳长阪击溃,刘备只得选择和身边将领先行逃跑。但若一味盲目的逃跑,显然刘备是跑不过兵精马壮的虎豹骑,必须留人断后掩护撤退。此时关羽正乘数百艘船驶向江陵、赵云也在曹军阵中不知所踪,唯有张飞在侧。于是刘备便让张飞带二十余骑断后,而他的对手则是携新胜之威的五千曹军。对这场伟大的迎击,史书记载的十分简略:"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这短短的词句只描写出了两点,第一,张飞的悍勇威名确是远播,一夫当关人莫敢近;第二,虎豹骑中当时并无大将--本来应该在列的猛将许诸似乎并没有参加这次追击。

    但细细品之,张飞此举和典韦之死何其相似。同样是掩护主公、同样是以少敌多,如果曹军真的一涌而上,那么张飞的二十余骑显然是螳臂当车,必有性命之忧。史家之所以不愿意在张飞义勇上多着笔墨,无非是因为张飞此役活了下来。但读史之人,不难想象当一个人带着二十余骑就要面对黑压压的敌人时是何等恐惧与绝望的心情。

    魏志记载:典韦死后,曹操为之恸哭,特意招募间谍抢回他的尸体,遣其归葬襄邑。车驾每次经过,必祭上猪羊以示纪念。可张飞回来之后,刘备如何迎接,蜀国的史官们似乎并未记载。直至最后张飞过世,刘备对张飞也仅仅不过一句"噫!飞死矣。"张飞这次不惜命的断后终归被历史轻描淡写的拂过。如今在当阳市,只能找到一个"张翼德横矛处"的遗址。而在新野,则不过留下一个张飞板面这样的纪念品,让人只能苦笑。

影视作品中张飞形象


    在流传甚广的张飞故事中,张飞一向被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莽夫,甚至还有些文盲的气息,瞧不起诸葛亮这样的才学之士。但据多方史料的综合整理来看,这可能这和真实的张飞有着极大的出入。真实的张飞,虽然对手下之人脾气不佳,但对于真正的君子是十分敬慕的。

    公元213年,刘备与远房亲戚刘璋决裂。张飞带兵攻打江州。江州守将严颜据守不降。双方苦战一番后,终告城破。张飞生擒严颜,很不客气地问道:"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已是古稀之年的严颜却对张飞从容答道:"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张飞为败军之将的嚣张言论所激怒,让手下将严斩头。但严颜依旧淡然道:"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是啊?杀我便杀我,与你何干。你为何要愤怒呢?严颜的话意外地让气愤的张飞冷静了下来。他开始重新审视面前的这位年迈的将军。不再是以一种看着败军之将的目光,而是以一种看着同处一个混乱时代却不幸落败的战士的眼光。张飞喊住了旁人喝令住手,并最终决定放人。无家可归的严颜最后成为了张飞的宾客,虽然从未真正投降于蜀汉阵营为其效力,却算是得了一个善终。

    从这则故事便可以看出,张飞对于这种有气节的名士颇有惺惺相惜之意。他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战争狂人,随时保持着一种愤怒的状态与人争斗。张飞也有其冷静的一面,豁达的一面,甚至是儒雅的一面。

    早在南北朝时期,由陶宏影所著的《古今刀剑录》中便有了关于张飞书法的记载。"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相传此铭为张飞所书,字迹非凡。只是原物失传,无从对证。到了明代,明代学者杨慎所著的《丹铅总录》中,另有一条关于张飞书法的记载: "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明代文史学家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第二十八卷记载:顺庆府渠县有一座八山,山下有一石,题名云:"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于八濛,立马勒铭。"而清代学者赵一清在《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引用了《方舆纪要》上的话,认为这句题词"盖张飞所亲书也"。

    除了这几件相传为张飞的字迹以外,甚至还有关于张飞能诗善画的记载。例如《真多山游记》:"王方平采药此山,重子歌玉泸山涧。雪,住宿方行。"这篇十九字的短文,便传言为张飞所写。而明代卓尔昌编撰的《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更是直言张飞的绘画艺术高明,擅长画人物。

    不过可惜的是,张飞的时代离我们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些纯粹的艺术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对于这些记载的真实性缺乏实质性证据。我们所能看到的,往往是一些拓本或者仿做。然而这些记录,却依旧可以让我们对张飞的概念进行一次重构--他的故事或许不如我们老生常谈般那么平淡,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飘逸。


    公元214年,攻破江州;公元218年,大败张郃。战功卓著的张飞在刘备称帝之后被封为车骑将军。同年六月,刘备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但在临出兵前,张飞被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所谋杀,其首级被作为礼物送给孙权。陈寿将这场谋杀的主因归为张飞的"暴而无恩"。他认为这是因为张飞不体恤手下而导致的直接结果。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对于一个战争年代的将领来说,练兵严谨用兵细致的将领对待士卒自然是严厉甚至残酷的。张飞作为一名用兵多年的老将,手中自然有自己独到的分寸,才能连战连捷。若一味强调其残暴,则多少有些文人的夸张。有学者认为,张飞的被杀更多是一次偶然事件,伐吴一事促成了士卒恐慌,才有了这次令人惊骇的兵变。

    张飞死后被追谥为桓侯,至此他在历史上的演出正式落幕。不同于被统治阶级刻意拔高的关羽,张飞在后世并没有得到过高的评价。他没有超凡入圣,也没有被写进兵书。然而他的生活却被民间编成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友情链接: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